第七章學生違法亂紀預防探討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家庭問題我國近十幾年來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發生了很大變化,並由此而影響到人們的家庭生活,而家庭又是青少年成長之所,它的風風雨雨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從家庭這一角度看,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離婚率的上升。經濟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使人們在享受物質條件帶來的越來越多的自由的同時,更開始追求自我與個性的自由,對情感世界也有了新的渴求,因而導致離婚率的上升,離婚的真正受害者決不是哪一方麵配偶,而是他們子女,從心理角度而言,青少年在心理方麵還很不成熟,特別需要家庭的溫暖及完整的親情的嗬護,脆弱的心靈很難承受挫折與磨難,而離婚後的任何一方單親都無法給孩子一個完整的世界,於是渴求理解、關懷與心靈慰籍的青少年,當他們在家庭中找不到時,便本能地走出家庭,走向社會,而且他們往往與跟自己同齡的孩子混跡在一起,結幫結夥,這時若沒有適當的教育,便極易走上罪犯道路。
第二,獨生子女問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獨生子女的父母都是為社會做出了貢獻的,但無可否認的是,獨生子女問題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一方麵,大多數家長僅在物質上一味滿足子女的要求,卻忽視對他們人格、性格的培養,使得他們的需要偏離,不合理的要求不斷升級,自私自利,專橫跋扈,一旦他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有種種反社會的言行產生;另一方麵,中華民族有個傳統叫做“望子成龍”,每對父母莫不如此,父母未償之願全部放到這一個孩子身上,其沉重可想而知,父輩們的急切之情很難期望他們在撫養、教育子女時投入更多的理智,一旦希望有落空之嫌,許多人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不理智之舉,以調節“希望落空”的心理失衡,更有甚者,若發現管教無濟於事,便聽天由命,放任不管,這兩方麵的不正常、不合理,不科學的“愛子”方式,都特別容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個別家長的“言傳身教’。社會學家們曾說孩子們一生當中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然而以強烈的模仿性為顯著特點的孩子,無不以父母為其樣本調整和檢驗自己的行為,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著深刻的影響,處於“價值真空”時代的人們彷徨,無所適從,許多人開始追求純物質生活的享受,以為有錢就有一切,賺錢似乎成了生存的唯一宗旨,並常常在孩子麵前講一些他們還不能正確理解、判斷的話,在家中賭博,自己的生活不檢點等,都深深影響著各方麵還不成熟的下一代。
第四,家庭教育能力問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也就是說有80%左石的青少年其父母是農民,因為原因種種,他們中的大多數對教育子女問題遠未形成比較科學的認識,因而不具備科學合理地教育子女的常識,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城市中多數都是雙職工家庭,許多父母忙於自己的事務(也有的是為了賺錢)而顧不上子女的教育,並常忽視子女言行,即使青少年犯罪發生之前的一些警告性不良行為也視而不見,可以說消極地促動了青少年犯罪的嚴重性。
學校教育如果說家庭環境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那麼學校教育的偏頗和失誤也在客觀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下麵僅就學校教育中失誤的幾個方麵談一點看法,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首先是關於快慢班問題。有的學校把學習成績差、表現不好的同學分在一個班,叫做慢班。很顯然,在校園中他們不受重視,被人看不起。形成團體的這樣一群學生相互影響,互相從別人身上尋求著認同和理解,於是他們在一起搞惡作劇,違反紀律,通過報複的方式尋求心理平衡。老師眼中隻有優等生,對於慢班的學生反正不指望他們提高升學率,隨他們便吧,隻要不犯大錯就行,因而對一些違紀事件懶得去管。
這類學生一旦走上社會,控製更為鬆散,極易由“小錯”發展至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多數學校縱然不分什麼快慢班,在教學上卻隻注重智育方麵的教育,德育教育雖不能說沒有,但形式主義太嚴重,實際收效甚微,不能使學生真正意識到應以什麼樣的標準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德育教育的空白給不良風尚,行為浸染青少年純潔的心靈創造了機會,使他們極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日本科技界著名人士井深大先生指出:由於施教一方隻定出智力教育,把“樹人”這一根本教育的目的置於腦後,使學校呈現“荒廢狀態”,青少年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日益嚴重,他為此向教育界大聲呼籲,為培養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人才,要在教育上來一個大的轉變——即從以智力教育為主轉向以品德為主,尤其不能僅僅進行以智力為主的“一半教育”而忘了培養品德的“另一半教育”。
再次,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許多家長在思想上存有這樣的認識:學生一送到學校就算是把學生交給了老師,學生成績如何、表現如何都是老師的事,所以他們安心地忙於自己的事,不再去注意孩子的反映,孩子心理及行為上的各種變化;而學校則認為他們隻是教育學生以知識,成績上去了,他們的任務就完成了,至於道德問題那是家長們的事,忽視了對學生心理、道德、自律等方麵的引導和培養,學生們更樂得這份自由自在,由於各方麵不成熟,對自身的識別能力差,外界的衝擊使他們尚未形成的世界觀混亂不堪,難以抵製各種不良誘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文化環境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九十年代的青少年不再象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那樣,他們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更強烈,不再滿足於學校裏的書本知識,他們渴望屬於自己的世界,現實社會的不平衡性在錯誤地引導著他們,一方麵經濟的發展,使得消遣、消費型的娛樂場所、歌舞廳酒吧、遊樂場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小型點的遊擊式錄像、遊藝機攤點更是比比皆是;而另一方麵,社會文化德育、體育環境方麵硬件設施諸如:圖書館、博物館、青少年宮、體育場館等陶冶青少年情操,進行良好思想導向的德育型及智力、知識性的文化娛樂設施卻幾乎沒有什麼投資,有的地區甚至沒有,於是錄像廳、遊藝機攤點、遊樂場甚至歌舞廳、酒吧成了青少年課外生活的主要場所,外部環境的消費式生活誘惑著他們,而一些老板承包者唯財至上、唯利是圖、管理不善,在那樣的氛圍中極易使缺乏認識能力、缺乏控製力的青少年無法把握自己而被拉下水,荒廢學業,慢慢走上犯罪道路。
文化環境中“軟環境”——主要大眾傳播媒介,也是誘發助長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大眾傳播對社會機體有著重要的調適作用,它可以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許多專家學者已經指出:中國青少年犯罪增多,與不健康的文化市場,包括書籍、雜誌、報刊、錄相、電視電影等有著密切關係。如果不能優化環境,發展健康的文化市場吸引青少年,幫助他們渡過“問題年齡”時期,是很難期望青少年犯罪問題能得到改觀。
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對策
犯罪預防對青少年來說,顯得更加重要,而且應該是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促進他們健康向上的主要對策。犯罪預防是指通過一係列手段把可能誘發犯罪的因素盡早消滅,防患於未然。1990年8月27日-9月7日在古巴哈瓦那舉行的第八屆聯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上通過的《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準則》及1992年1月1日正式實施《未成年人保護法》都以相當篇幅規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對策,針對當前青少年犯罪的新特點及原因,我國當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對策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麵內容:
關於家庭方麵社會或政府應當采取一定的步驟和製定方案,為盡可能多的家庭提供機會,學習父母在促進孩子的發展方向所應起的作用和應盡的義務;使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的教育缺乏理智和耐心的父母,使對孩子成長無暇顧及而忙於自己事務的父母充分意識到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他們對社會所負的責任,同時要促進父母與子女間形成親密關係,使父母能夠敏銳地發現其子女的種種問題,及時采取對策,防止他們滑向犯罪的深淵。再者,政府和其它社會機構要充分意識到青少年犯罪問題對社會的危害性,不僅要依靠現有的社會和法律條件,而且做到當傳統的製度和習慣不起作用時,應積極提供並推動新的措施的執行,尤其在我國目前這一曆史階段,新舊體製交彙之際,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主動、積極發揮其作用。
關於學校教育參考《利雅得準則》的規定,教育係統除本身的學術及職業培訓活動外,應特別注意進行基本價值觀念的教育,尊重青少年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模式,使他們的個性和自我能力有充分發展的餘地,吸引他們走向正確的天地,同時學校要真誠關注麵臨社會風險的青少年,並配備專門受過培訓的老師以幫助他們渡過危險期;再者,通過各種可能的教育途徑,溝通老師和同學之間的理解,使他們相互信任,這樣老師能盡快發現學生生活中碰到的難題,及時幫助解決以減少悲劇發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