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極張三豐》是個老電影了,那時的李連傑頭上還沒有長出白發。作為武打片,這個片子中最吸引人的應該是那些精彩的打鬥場麵。但是,我們這些有心理分析職業病的心理學家,更關注的是個中的人性,而我這個對文化心理分析情有獨鍾的心理學家,則更關注的是文化心理。在我看來,這個電影反映的是道家和法家的文化與心理,而且反映得非常準確,幾乎可以看作是道家和法家的文化思想鬥爭史的形象化教材。
故事梗概是這樣:天寶和君寶是少林寺中兩個從小很要好的夥伴,他們的師父雖然為人很好,但是在寺廟中的地位不高。因此,他們有時會受到其他和尚的欺負。一次比武,武功高強的天寶打傷了其他和尚,甚至打敗了長輩的大師,隻好和君寶一起逃離少林寺,在外賣藝為生。一次遇到橫行霸道的官軍,天寶為了出人頭地,巴結一個軍官並投了軍。君寶則和反腐敗政府的義士結交。後來,天寶為了升官,欺騙君寶說可以協助他們,把君寶以及其他義士包圍劫殺,隻有君寶和另外兩人逃出。君寶自恨誤害兄弟,一度發瘋,後來終於恢複理智並領悟到了武功之至理,從此改名為張三豐,他發展出太極拳,打敗並最後殺死了天寶。
二
在這個案例中,天寶的思想和作為,幾乎可以說是最典型的法家。
法家的核心精神,重實效而輕道德,把成功當作唯一的目標,可以說是不惜一切去追求成功。在手段上,靠的無非是獎勵和懲罰這兩種基本方法。不僅如此,法家在影響成功與否的因素上,所重視的是法、術、勢三者,也就是獎懲之法、欺詐之權術,以及地位權勢。法家對天道和仁愛都不尊重,也不信任,認為人可以戰勝天道,仁愛則虛幻而不可信。在人性的善惡上,法家寧願相信人性之惡。不過,法家強調人的意誌力量,自信隻要發揮出堅定的力量,就必定可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成功。當然,法家陣營中各個不同思想家的態度並非完全相同,而法家思想的實踐者也更是各有特點,但是總體上看,上述的總結大致不會錯。
對法家文化進行心理分析,首先要分析法家的動機或驅動力。我們看到法家對成功有一種狂熱的追求。這種狂熱程度是所有其他各家所不能比擬的,隻有縱橫家和兵家或許能差強仿佛,而和道家的恬淡虛無恰恰成為對比。電影中的天寶一直有強烈的動機,要出入頭地,而君寶則寧願過自由自在的日子,正是反映了法家和道家對成功的不同態度。現實世界中,我們看到法家人物從韓非、李斯到秦始皇嬴政,都有極為強烈的成功動機,遠超其他人物甚至其他也想富國強兵的國王。
從心理分析學來看,法家的成功動機之所以極為強烈,往往是一種“自卑感”的產物。韓非也許是因為口吃,李斯也許性格懦弱,而嬴政則或許是私生子,並且兒童期確定無疑地受到了很多的輕視和欺負。《太極張三豐》中的天寶,也是從小被人欺負,所以,也是有許多的自卑感。在自卑感影響下,人可能有不同的反應,其中一種最常見的反應就是“補償”——試圖通過使自己變強大來克服潛在的自卑感。天寶也是如此,他對自己的武功和其他能力都很自信,但是從小卻處於低位,經常受到欺負,因此在地位方麵是十分自卑的。另外他的心中,除了要克服自卑感之外,可能還有發泄憤怒並報複別人的欺負這一層目標。因此,在離開少林寺後,他的全部人生目標,就成了出入頭地,而且這個願望像烈火一樣燃燒著他,驅動著他奮力前行。
三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天寶會奉承諂媚有權勢者。在別人看來這個行為是不道德的,至少是不高貴的,而在天寶看來,道德是不重要的,遵守道德是愚民的行為;高貴與否由地位金錢權勢等決定的,如果將來有一天自己能爬上高位,別人自然會奉承諂媚自己,所以現在自己對別人的奉承可以當作一種投資。這些行為,說到底隻是所謂的“術”而已。而這個“術”使用的目標,也就是借對方的“勢”,讓自己能有更多的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