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三座大壩的故事(1 / 3)

想到的第一個大壩,是讓浮士德感到滿足的攔海大壩。

浮士德,是德國偉大詩人歌德作品中的人物。浮士德本是個年老的學者,想到自己一生隻是研究學問,而缺少人生體驗,他感到懊喪。這時魔鬼出現,許諾讓他的人生重新開始,給他機會去體驗人生。但是在浮士德滿足的時刻,他會死去,而他的靈魂就會被魔鬼帶走。

魔鬼帶浮士德去體驗酒館的狂歡,體驗戀愛生活,體驗政治生活,並看到浮士德的學生成功地造出了“人造人”。最後,浮士德有了一個偉大的理想,想要征服大海,要築起攔海大壩,把海灘變成良田。有一對老夫婦不肯搬遷,魔鬼派人燒毀他們的小屋,強製他們搬遷。老人死去,浮士德也因此憂愁而瞎了眼睛。

這時,魔鬼找來死靈為浮士德挖掘墳墓,而瞎眼的浮士德還以為是群眾在工作,以為大海變成良田的日子就要到來,不禁感到滿意,隨即倒地死去。最後,上帝在魔鬼之前搶奪到了浮士德的靈魂。

歌德創作《浮士德》的時代,是啟蒙主義思潮產生巨大影響的時期,是資本主義上升的時期,也是科學迅猛發展的時期。浮士德的精神,代表著當時德國乃至整個西方的現代精神,那是一種胸懷大誌而不斷進取的精神,是永不滿足現狀的追求精神,是一種實踐精神,更是一種生命的激情。浮士德認為人生意義在於行動,在於做出有益社會的實踐。在一開始,浮士德就明白地說出他的準則是“泰初有為”,他最後的智慧結論也是:“人要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與自由。”

雖然浮士德精神如此偉大,但依舊不能超越人性的限度。浮士德的每一個追求,都不可能達到善,相反必定有傷害性的後果出現。他的愛情傷害了女人,他的治國理想害死了老人。歌德也看到了這一點,他認為,我們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願是完美無缺,不具有任何傷害性的。但是依舊肯定浮士德的追求,這是一種對人的信任,也是對“上帝”拯救的信任。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人性是不完善的,而浮士德精神也是非常危險的,“盲目樂觀”的浮士德,也許會把自掘墳墓的聲音誤當作建立理想國時的挖掘聲,從而使自己的靈魂差一點被魔鬼帶走。

《浮士德》故事當然是一個寓言,是關於現代西方精神的寓言,這個精神以啟蒙主義者對自由對人性之善的信任開始,以社會製度的資本主義開始,以魔法一樣神奇的科學技術為巨大的推動力量,推動著現代西方的發展。而這個時期,也正是西方文化大舉進入中國的時期,中國人真正開始接觸西方,所接觸到的西方人就是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這個強有力的浮士德以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

中國人往往會把浮士德精神理解為“自強不息”精神,但這是一個誤解。中國人理解的自強不息精神,雖然也是一種主動創造,但是依舊隻是“參天地之造化”,是主動的參與和輔助大地的造化過程。或者我們可以說,是為上帝創造世界打下手,而不會扭轉天地自然的趨勢。而浮士德精神則是一種征服和改造,是修改上帝創造的世界。因此,中國古代先哲所說的自強不息精神,是有可能達到善的,而浮土德的每一個哪怕是出於最大善意的追求,都不可能達到善,相反必定有傷害性的後果出現。

在歌德生活的時代,是啟蒙主義、資本主義和科學發展的上升期,浮士德精神的積極一麵彰顯得非常充分。但是,隨著時間的逐步推移,浮士德精神中的危險一麵也開始顯現。

首先,啟蒙主義時代對人性的信任固然沒有錯,但是逐漸展現出的另一麵表明,我們也需要警覺人性中的缺陷。20世紀以來,從現代走向後現代,啟蒙主義那種天真的信心逐漸回落,正是因為人們開始對人自身失望。上帝死了,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並獲得了更大的自由,但是這個自由並未能超越人性固有的弱點,反而使人有了放縱的理由,於是有了“垮掉的一代”,以及後現代福柯等人所追求的刻意的對傳統道德的反叛;有了更多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而科學的發展也在為此趨勢推波助瀾,越來越多的科技新產品使享受人生更為容易,卻並未給心靈的成長留出更大的空間。自然環境,也越來越明顯地成為了人類欲望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