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西方取經(1 / 2)

中華文明多數時代都是領先於世界的,因此,多數時候它是周圍其他文明的老師,而不是學生。隻有兩次是外部文化大規模傳入並影響中國,兩次都是來自西方——雖然不是同一個西方。

第一次傳入並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是印度的佛教文化。

第二次傳入並正在深刻地影響中國的,是現代西方文化。

說起晚清的中國人,有一種說法是固步自封,狂妄自大,不懂得學習西方。我們知道的確有些人是這樣的,但是,試問這世界上有哪個民族不是覺得自己的文化最好,哪個民族沒有對自己文化的自負,哪個民族能完全沒有抵觸地學習其他民族?我以為多數民族都有以自己的民族為中心,排斥其他文化的特點。即使是號稱極其樂於學習的日本大和民族,學習西方也不過是外表,骨子裏的大和精神依舊保持不變。

我以為中華文化從總體上看,倒可以說是一個很謙虛好學的文化。由於儒家在中國的主流地位,以及儒家對謙虛好學態度的高度推崇,中華文化即使是在很強大的時候,也並沒有顯得多麼傲慢,當發現外國有優秀的文化時,學習精神也還是不錯的。

佛教傳入中國,從漢代開始,經過南北朝的亂世,也經過了唐代昌盛的時期,一直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唐代佛教傳入勢頭最強的時候,正是中華文明十分強盛的時候,在自己這樣強盛的時候還能夠學習“西方”,可見中華文明很樂於學習。唐僧西天取經,就是中華文明積極學習先進文化的精神的具體體現。

盤點一下第一次取經,對中國的影響應該是很不小的。佛教刺激下,道教有了自己的儀軌等,這都還是小事,最主要的影響是儒家在佛教的影響下有了改變。雖然儒家自己不很願意承認,但是人人都知道宋明理學的產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從積極的效果看,佛教影響下,儒家思想的哲學基礎更為紮實了,對於人性以及天命的理解更為透徹了;更深入地說,佛教使儒家思想中超越性的信仰更強了。我們知道儒家更多的是從人倫出發,從父母子女之間的孝慈等關係出發去體現其精神的。雖然儒家思想中隱含著一種超越性的信仰,如孔子之對於“天命”的信仰,但畢竟是隱而不顯的。而到了宋明理學,“天理”、“良心”等概念的出現,這樣的超越性的終極價值得到了更明確的表達。

具體到了百姓日常生活,宋明之前我們批評什麼人的時候,隻能說他“不孝”、“不仁不義”,至於為什麼人要仁義要孝則說不清楚。而到了宋明之後,則百姓批評一個人就會說他“不講理”、“沒良心”。這說明“天理良心”這樣的普遍價值更為人們所知了。對現代社會來說,我們用孝作為社會法律和道德的基礎應該比較難,因為我們畢竟已經不是生活在家族聚居的環境中了。但是,我們用天理良心作為基礎,卻可以更容易建立一種中國式的公民社會,因為,天理良心是更普遍的價值。

簡而言之,雖然中國人依舊不太有信仰,但是至少佛教使得中國有了信仰的萌芽和基礎,有了普遍價值。

從消極方麵看,誤用佛教也使得宋明理學多了一種嚴苛,樹立了過高的道德行為標準,並帶來了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有人用扭曲後的所謂“佛教”為基礎組織邪教等。

總體上看,佛教思想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吸收和消化,並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西方文化傳入中國,雖是從明朝開始,但主要是在清朝產生巨大影響。這個文化的傳入至今還在繼續。這個時期是中華文明比較弱的時期,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傳入的感受也是百味雜陳。

盤點第二次取經相對要難一點,因為這個過程現在還沒有完成。晚清西方文化傳入時,中國先是有些忽視。後來,持續的敗仗使得中國不得不重視西方。於是先有提議學習西方的科技,後來有人指出也需要學習西方的製度。戊戌變法是學習西方的一次失敗的嚐試,而辛亥革命是第二次嚐試。以“五四”為標誌的新文化運動,則更是以引進西方文化,改造甚至清除中國傳統文化為目標。中國共產黨也是“西方取經”,取來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部分文化人物試圖全盤西化,但是目前看來這是不可能成功的。現在,自己也在不斷變革的西方文化還在繼續輸入,而同時恢複傳統文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