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這一點,對孔子為什麼要維護西周的“禮”就會有更深的理解了,因為那是在那個時代很有用的一種設計,破壞了這個設計就會帶來危害。
另外,如果臣子們的道德觀價值觀不允許他們“犯上作亂”,並且如果國王對臣子有仁愛,臣子對國王也有仁愛之心,這也可以成為一個輔助性的保護。
在春秋戰國時期,仁義和禮義都已經被嚴重破壞,禮和仁所帶來的信任感和愛心也不再了。隨後產生的法家思想代表了“禮崩樂壞”後的人心,並且強化了一種和“愛”沒有關係的價值觀,那就是把君臣的關係看作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而且相互沒有任何形式的愛,隻有相互算計。合作和鬥爭都隻是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正是韓非的觀點,他說:“上下一日百戰”,這是說君臣之間的心態;“愛臣太親,必危主身;人臣太貴,必易(改變)主位”,是表達對臣的不信任,並為君不愛臣提供理論依據;“千乘之君(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指中等國家的君主)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以徙其民而傾其國;萬乘之君(指大國之君主)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以徙其民而傾其國”。“有道之君,不貴其臣;貴之富之,彼將代之”,“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製(受製)於人”。這些也都是告訴君主不要相信別人。我們可以看到,剛才這個功高震主者危險的困境,實際上是法家思想占據上風,而且是法家的統治術占據上風的時候所必然產生的困境。如果我們簡化描述這個困境,可以這樣說:“當兩個人互不信任的時候,除非一方完全占據上風而另一方服從,否則雙方必然都會產生恐懼,並且因此導致爭鬥。”
有個心理學原理叫“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一個人堅信某種事情,就會產生一種力量,使這種事情更容易發生。如果我們欣賞某個學生,受到了欣賞的學生就會表現得更好;丈夫懷疑妻子有外遇,於是對她加強管束和監視,妻子感到越來越氣憤,決定找個外遇報複丈夫……你相信什麼,什麼就更容易發生。因此,當皇帝們相信法家所說的話,懷疑功臣肯定要作亂時,功臣作亂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如果說儒家的理論背後,是一個有些天真的理想家;法家的理論背後,則是一個對任何人都沒有愛,不相信任何人,隻相信自己,隻相信權利地位和獎懲的心理扭曲的人。
為什麼大多數皇帝都采用了法家的思想呢?如果他們采納了儒家或者道家的思想,中國會怎麼樣呢?這裏隻指出其中一個原因,那就是秦始皇之後的皇帝,在先秦的中國文化傳統中都是“沒有合法性”的。他們都隻是憑借暴力獲得了皇帝的地位,實際上都並不能很好地證明自己“受命於天”。我認為這是一個關鍵,正因為皇帝的地位來自於暴力戰爭或者暴力政變,所以他們才會害怕功臣或者權臣也通過向樣的方式來一個改朝換代。當然他們也會使勁宣傳自己當皇帝的合理性,但是那一套方法能欺騙小百姓,而欺騙名臣大將卻十分的不可靠。皇帝權力無限利益巨大,怎麼敢保證功臣不動心篡位?因此困境產生的關鍵是,皇帝的地位得來的不正當。
言至於此,我們對如何解決此困境就有了一點頭緒:首先,我們不能把如此巨大的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裏,這樣,權力對人的誘惑會有所減少,功高震主者也就未必願意奪權了。過去的帝王權力大到幾乎可以對任何人生殺予奪,這樣的權力當然值得用全家人的命去搏取,而現代越來越民主的社會中,權力必須受到約束,即使是最高權力者也應當受到民眾的監督,這樣,權力的誘惑會有所減少。另外,人所得的地位應當有“合法性”,這樣他的地位就不會輕易被侵占。我們今天當然不可能也不應該恢複世襲製,那是一個笑話。但是我們可以采用現代的選舉製度或其他方法,並讓我們所有人都承認這樣獲得的地位才有合法性,那麼,就可以避免或減少相互猜疑,避免或減少功高震主者的困難,也可以避免或減少武大郎開店的困境了。當然,在不同的領域和職業,我們也許需要不同的方法,比如在私人企業,也許重要的就不是選舉製度,而是對投資人的權利的法律保障。如果投資人相信,自己的利益會受到法律保護,不會被自己所聘用的經理輕易侵奪,他也就不必要選擇“矮個子”做自己手下的經理人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才可以逐步告訴大家,法家所說的那些是不對的,人和人之間是可以在相互有信任的情況下合作的,人和人之間是應當有愛的,人類社會是可以更美好的。當人們相信這個世界有愛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就會有更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