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重新評價那個誰(1 / 2)

中國人自古習慣“案例教學”,我們的倫理、價值觀和道德,都是通過人和事展示出來的,因此,中國哲人酷愛評價古人。評價古人,實際是一個中國哲人闡明自己的價值觀的主要方法。而我們現在心目中,某個古人是什麼樣子,也往往受到了這些“借古人的形象,說自己的情懷”的哲人的影響。

堯舜禹是什麼樣子,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所了解的堯舜禹,更多的是孔子所描述的形象。孔子雖然博學,畢竟沒有真正見過堯舜禹,所以他所描述的形象,與其說是真實的曆史人物,不如說是孔子理想中的聖王形象。堯舜禹是否真的是孔子所說的樣子,並不重要,對孔子來說,重要的是能借這樣一些光輝的名宇,推廣自己的仁的精神。

屈原是我們熟知的人物,實際上,這個楚國的大夫之所以這樣有名,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漢代的賈誼對他的推崇。而賈誼之所以在先秦人物中獨獨推崇屈原,是因為屈原被貶滴的命運以及懷才不遇,都和賈誼自己頗為相似。屈原是在先秦的楚國受到排擠,而賈誼是在漢代受到排擠,時代不同而境遇相近,所以賈誼借屈原的酒來澆自己的塊壘。而後代其他懷才不遇的人,也都紛紛借屈原比喻自己,這才使得屈原的名字越來越響亮。屈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楚國的大夫形象,他代表的是一種高潔的人生。端午節我們懷念屈原,實際就是懷念我們的純潔的心靈。

漢代的董仲舒固然有名氣,但是如果不是司馬光的推崇,他的名氣也絕不可能有現在這樣大。有學者考證,實際上董仲舒當時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漢武帝的完全接納,影響也並不那麼大。是到了班固才提出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曾被接納,而到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才完整地提出了一個“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說法。由於《資治通鑒》影響巨大,這個說法才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司馬光對董仲舒的推崇,還表現在他對董仲舒的讚美:“吾愛董仲舒,窮經守幽獨。所居雖有園,三年不遊目。邪說遠去耳,聖言飽充腹,發策登漢庭,百家始消伏。”

正如賈誼的讚美屈原,實際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讚美,司馬光讚許董仲舒,實際上也是借董仲舒的名字來推自己和自己的觀點。董仲舒是否成功地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其實對司馬光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借助這樣一種說法,司馬光希望自己可以讓宋朝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高度評價董仲舒,實際上是司馬光推出自己的觀點的一個方法。雖然在我看來,董仲舒的作為實在是弊大於利,司馬光雖然為人的私德不錯,他的政見也是很成問題的,而且,那種隻覺得自己對的固執獨斷態度也難於讓人認可,難怪蘇軾會氣憤地稱之為“司馬牛”。

以後的時代中,對古人的評價也都帶著當代的目的。比如,百姓高度讚許嶽飛、楊家將等人物,是因為南宋後期,國破家亡的厄運一直威脅著國人,而最後亡國的慘劇終於成為了現實。嶽飛等人,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挽救國家的最後希望,嶽飛冤死,在大家心目中是國家滅亡的代表性事件。人們高度評價嶽飛,實際上是表達對中華文明失陷於異族的惋惜。當滿清入主中原後,就迅速用政治手法,把中國人的“武聖人”由嶽飛改為關羽,也正是因為滿清統治者知道嶽飛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知道嶽飛的形象不倒,中國人就不會真正服從滿清的統治。

滿清政府對關羽形象的處理,則是一種“重新解釋”方法:關羽原來被大家接受,是因為他追隨的是劉備而非曹操,曹操在大家心目中代表的是篡位奸臣,而劉備則是漢家正統。所以,關羽的忠本來指的是忠於漢朝正統,也就是忠於孔子所確定的原則。關羽夜讀《春秋》這個不知真假的故事,也正是表明關羽所忠的與其說是劉備,不如說是孔子。但是,在滿清把關羽樹為“武聖人”時,卻做了不同的解釋,說“關羽所忠的是劉備,而之所以忠於劉備,是因為他們是‘異姓兄弟’”。而“異姓兄弟”影射的是滿族和漢族的關係,雖然不是一族,但是也可以如同兄弟。這樣一解釋,一次再評價,仿佛關羽就成為了忠於滿清的化身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