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期,重新解釋、評價和塑造孔子的形象,則是為了消除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過去的中國,孔子的形象十分的高大完美,而在五四時期,則刻意尋找他的缺點進行攻擊。在後來的“批林批孔”運動中,更是把“孔老二”的形象醜化到不堪入目,這樣一種方法,也是為了消除他對文化的影響力。“孔子”的思想我們不論是否同意,但是至少會尊重,而一個小醜般可笑的“孔老二”的思想,怎麼可能成為大家所樂意尊重的呢?通過重新評價和重新塑造他的形象,一種反孔的思想就得到了推廣。——中國人對社會心理有天生的把握,僅僅依靠本能,就可以比國處心理學家運用科學手段做的還要巧妙。
因此,評價一個誰誰誰,可以是推廣自己思想的一個很好的手段;而重新評價誰誰誰,也是改造文化,用新的思想取代舊的思想的一個很好的手段。
如果我們要改造中國文化,消除中國文化中的糟粕,也必須要做這個事情,那就是清理文化記憶中的各個人物形象,並逐一重新評價。這樣,我們的國民才能夠理解,什麼是我們所提倡的新文化,什麼是健康美好的人格,而什麼是我們要清除的糟粕。仁人誌士,不妨留心於此。
附記:
本來,我計劃要提到一位古人,要把本文的思想歸於這個人,並竭力為他鼓吹,但是,我想,還是算了。揭秘戲法的人,如果同時還要變那些自己剛剛揭秘的戲法,未免有些可笑。我隻做一個小小的重新評價的示例吧,戲法玩得不好,大家見諒。
示例:重新評價馮道
馮道(882—954),字可道,自號“長樂老”。五代時人。後唐(923—934)、後晉(936—940)時任宰相。契丹滅後晉,到契丹任太傅。後漢(947—948)時任太師。後周(951—959)時任太師、中書令。曾著《長樂老自敘》。
在生活中,馮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有錢和隨從仆人一起花;將士搶來美女送給他,實在推卻不了,就讓美女在另外的屋子住,找到她家人後再送回去;在遇到饑荒時,他散盡家財救濟鄉民,自己卻住在茅屋裏。
在從政中,他能找機會勸誡皇帝,要皇帝重視民眾疾苦,告訴皇帝:仁義才是帝王之寶。他提拔重用孤寒才子,主持印刷儒家經典,一生所做的好事很多。對暴虐的遼國皇帝,他說:“當今百姓,佛出也救不得,唯皇帝救得。”這的確是一個“無廉恥”的大馬屁,但是,這個馬屁的作用,是救了不知多少人的性命,舍自己的自尊而救天下民眾,這樣的人格是值得稱道的。他的行為,得到了當時人們的高度讚譽,而宋初的名臣範質也評價他:“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資治通鑒》卷二九一引)
但是,在歐陽修所修的曆史中,卻評價馮道是一個“無廉恥者”,司馬光更稱之為“奸臣之尤”。主要原因是他沒有遵守“忠臣不事二主”的規矩,先後為六個皇帝做宰相級別職務。因此,即使是對他持肯定態度的《舊五代史》,也質疑他的“忠”:“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
忠於皇帝,是司馬光等人的道德規範,在我們今天看來,這種忠的價值是很值得懷疑的。五代時期的皇帝,大多隻是一些得勢的軍閥而已,何值得我們把生命托付?因此,馮道輾轉為多個皇帝做事,在我們看來,並非他人生敗筆。我們要關注的,是他做了什麼事情,而這些事情是善良還是邪惡。——如果以此標準看,馮道是一個很出色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