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幸福感:人上人的悲哀(2 / 2)

幸福與否,歸根結底是一種感受,而非客觀的事物。內心感到幸福就是幸福,而不能感到幸福,即使有多麼好的條件也是枉然。從這個方麵看幸福,我們發現做“人上人”還有一個說不出,甚至自己對自己都說不清的苦處。那就是,如果“非人上人”要訴苦,還有理由;而作為“人上人”,如果說自己不幸福,別人很難理解,大家會說:“你已經什麼都有了,你還有什麼煩惱?”但是,也許他們偏偏就是沒有理由的“沒有幸福感”。

當然,在中國古代變態的專製社會中,“人上人”們有權力在比自己地位低的人麵前為所欲為,所受到的限製很少。但是,“對自己好的人都是圖自己的權勢金錢,不圖這些的人都不喜歡自己”,這樣一種局麵,必定也會使他們感到並不幸福而又說不清楚。因此,這些人往往會產生一種行為傾向,就是去“欺淩弱小”。在心理分析看,這實際上是他們不幸福時的一種發泄方法,也是對別人不愛他的一種絕望的報複。他們實際上怨恨的,是自己“不被愛”,而這樣的報複,卻必定使他們更不被愛。於是,這些“人上人”的內心,就會更加痛苦。——雖然他們自己也不見得知道或承認自己痛苦,而會認為自己很好,但是,午夜夢回時那種無以名之的煩躁會告訴他,他的生活是一個錯誤。因此,如果我們心理分析深入骨髓地看,就知道古代專製社會中受苦的人,不僅僅是被壓迫者。拴住奴隸的鎖鏈的另一端,實際上拴住的就是奴隸主。

專製遺毒所在,我們都誤以為做“人上人”是值得的,甚至為之吃苦中苦也是值得的,但是這是一個錯誤。真正的幸福,是為自己以及自己所愛的人去做事,即使要吃苦,苦中也有真正的快樂。因為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別的,是確信有人愛自己並且自己也懂得愛別人。

因此,有明智的人如陶行知說:“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這句話,是為了化解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以及隨之而來的等級權力觀念,塑造新的平等的人際關係。

為什麼有些人竭力想做“人上人”,從心理分析來看,這都是因為他們內心中覺得自己現在是“人下人”,“人上人”的夢是一種自卑感的補償。正如蘇秦的發憤用功,是因為受到了家中父母兄嫂的輕視,從而產生了自卑心理。有過這樣的事情:某學生家境貧寒,並且常受到村人的欺負。他發憤用功終於考上了清華,於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就在村裏報複別人,最後甚至發展到在一次衝突中打死人的程度。因此,想做“人上人”實際上往往是一種心理創傷或不健康的產物。在內心中,“人上人”也許反而是“人下人”。

我們應該上進,也應該不怕吃苦,我們也應該有誌於獲得或大或小的成功,但是,我們不需要成為“人上人”。也許你可以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但是,你不要把這理解為你是“人上人”了,可以隻把這理解為“我有成就了”。這樣,你的心理就會更為健全,而幸福也會離你更近。

《增廣賢文》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新增廣賢文”說:做了人上人,有苦說不出。不做人上人,要讓人親人。

又說:為值得做的事情不怕吃苦,就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