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數學教學中應用性問題的運用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和形的概念不是從其他地方來的,而是從現實世界得來的。”數學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為實踐服務。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數學廣泛的應用性日逾顯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將知識性、應用性、趣味性和諧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從實際問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生活實際揭示概念的提出、發現、抽象的過程,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概念,理解它本身的價值。例如:絕對值概念抽象難以理解,新課導入時,設計在車站兩輛出租車載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駛同樣的路程,收取相同的車費,說明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隻考慮其距離而不考慮其方向的問題,直觀形象地引出絕對值的幾何定義,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絕對值的定義,並認識到學習它的必要性。
挖掘教學知識點,展示數學的趣味性和奇異美
在教學中要緊扣教材,多設計或引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新穎有趣而富於思考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如在講授圓的有關性質前,提出問題:車輪為什麼是圓的?電腦分別模擬安裝有三角形輪子、正方形輪子、橢圓型輪子和圓型輪子的汽車行駛的狀態,並分別配各種顛簸沉重的聲音及輕快的聲音。在生動活潑有趣的氛圍中,讓學生直觀的看到圓形輪子能使汽車平穩地前進,這是“圓”這種形狀所特有的性質決定的。然後指出:人們在生活中發現了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然後把特殊性質運用到運輸工具上,這樣製造了圓型輪子,輪子的形狀與生產以及日常生活實際有著緊密的聯係,學生可初步體會科學來源於實踐又還原於實踐生活的道理。
在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展示教學外在形式與內在結構的和諧美、奇異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體驗到數學學科的價值,激發學習興趣。
精心編製習題,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工具”性
數學是人們參加社會生活,從事生產勞動和學習,研究現代科學技術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教師可在遵循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的前提下,根據當地實際,適時地編寫與生活、市場經濟等有關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中。學生可以看到,利用所學數學知識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進而體會到數學應用的重要性。
在方程的教學中,可對學生介紹儲蓄、保險、等知識。在學習不等式內容時,可引導學生解決有關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物價的上漲與下迭等應用問題。
利用“讀一讀”,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和應用
在新編的教材中,穿插了一些供學生閱讀的短文,即“讀一讀”欄目。其中的“關於代數的故事”、“有關幾何的一些曆史”、“關於中國古代的一次方程組”、“中國古代有關三角形的一些研究”等內容,一方麵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把握數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係,另一方麵通過了解教師國在數學上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巧用材料”、“黃金分割”、等內容起著對課本知識引申拓廣、消化應用等重要作用,是訓練學生思維,培養數學意識的重要素材。
重視實習作業,開展探究性活動,學以致用
數學並非僅僅是一堆知識,它更是一門活生生的學科,應把學數學作為一種過程。學生隻有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親身經曆概念與過程的相互作用後才能真正理解數學,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例如:讓學生設計並剪製均勻美觀的軸對稱及中心對稱圖案,適當地用在黑板報、宣傳欄上,或運用軸對稱及中心對稱知識設計建築物造型、家居飾物,改變自己房間的布局等。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滲透應用意識,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發揮作用,突出實踐性,有利於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人才。
9數學課堂中如何運用趣味教學
數學課是一門抽象性、概括性很強的學科,它既無音樂的優美旋律,也無美術那般多彩的畫麵,因而大多學生感到單調而枯燥,倘若教師不注意教學方法,一味地口若懸河的講解,恐怕教學之收效是很小的。筆者任教初中數學這幾年,從中悟出一些門道,積累了一些心得,教師發現通過趣味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麵教師從四個方麵來談談。
益智激趣,實施愉快教學
一節好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每次上課時都努力做到自己的開場白具有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上“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一課時,筆者這樣做開場白:“教師的妙法無窮,不上山可測山高,不過河可測河寬,不接近敵方陣地可測得敵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被教師的話語深深吸引住,個個待饑若渴,好奇地期待教師的講解,教師緊接著說:“教師的妙法是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隨即將幾道解三角形的題目改寫為上麵所說的測量題,讓學生自己解答,盡管題中的數學運算都顯得枯燥繁雜,但學生都興趣盎然,始終保持高漲的良好情緒。
質疑問難,激發興趣
古人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又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疑”是打開思維大門激發學習興趣的金鑰匙。教學中平鋪直敘地講解,一般會使學生乏味的。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懸念,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衝突,便能激發學生解疑的心理要求。如:在“平方差公式”教學中,教師這樣激發興趣,上課時,教師親切地說:“同學們,今天教師們進行一次比賽,好嗎?”聽說比賽,大家感到新鮮,很高興,急忙問教師說:“老師,比賽什麼?”“比賽內容是教師出幾道多位數乘多位數的題,教師們一起來做,你們筆算,教師口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學生一聽來勁了,興致勃勃地去做。教師在較短時間內說出結果,學生十分佩服,但也有不相信的學生,還是著急地通過演算來判斷教師的正誤。這時,學生急切地問:“老師,你是怎麼這麼快就算出結果來的?有什麼絕招麼?”於是教師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導出當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這堂課成功了,因為那些平時厭學的學生也在皺著眉頭思索問題呢?
編寫口訣,加濃興趣
在教學中,教材中的公式、定理和運算法則,學生總是記不牢,往往出現“短斤少兩”,張冠李戴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教師將書中的一些公式、定理及運算法則編成口訣,讓學生記住口訣,推動了學習進程。下麵略舉幾例:
(1)二次函數解題中;把二次函數y=2x2+4x+12寫成配方式。編成口訣:“一提,二配,三結果。”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三步曲”,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學會配方。
(2)在完全平方公式的記憶中,隻通過一句簡易的口訣來加深記憶。口訣是:“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乘積二倍居中央。”
(3)課文中有理數加法法則,敘述內容較長,學生難記,符號易錯,教師編成口訣:“同號相加一邊倒,異號相加大減小,符號跟著大的跑。”(“大”、“小”指絕對值),通過編寫這些短小,有趣、易記的口訣,加強了學生的記憶,靈活運用,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學生獲得成功,教師所期望的效果就會出現在眼前。
講述故事,感化興趣
教師課餘跟學生講一些有關於數學知識運用,數學家的故事來拓展學生視野,感化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講述祖衝之父子對數學執著追求,世人對祖衝之的敬仰(月球上的一條山脈以祖衝之的名字命名;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有祖衝之塑像等)的故事。講述數學家張廣厚少年時期沒上初中,是因數學差而拖了後腿,他後來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而成為數學家的故事。這個故事對後進生影響特別大。教師還講數學與物理、化學、美學等學科的關係,編成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離不開髙深的數學知識。講五角星是人人熟悉的,為什麼那麼美?這與數學美相關。這些故事,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重大意義,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係;認識到數學的奇妙,極大地感化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