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法是教師通過和學生相互交談來進行教學的方法,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意見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這兩種方法不是使學生從不知到知,而是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去獲得新的知識。因此,從學習的心理機製看,談話法和討論法都是屬於探究性的。它們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談話法適用於所有年級,但低年級用得比較多。它一般用於檢查學生的知識,複習和鞏固舊知識,也用於講授新課。教師做演示實驗時,為了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常用談話法與之配合。
運用談話法首先要求教師作充分準備,擬好談話提綱。所提問題要有啟發性。如果是通過一組問題來引導學生概括出某個科學的結論,則各問題之間應有嚴密的邏輯順序。其次,要麵向全體學生發問。給學生有思考的時間。提問對象要普遍,並要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即所提問題的難度應與答問學生的水平相當。
討論法常用於高年級,因運用這種方法要求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獨立思考能力。
運用討論法首先要求教師提前布置討論題,明確對討論的要求,指導學生複習有關知識,搜集資料,寫好發言提綱。其次,要求教師組織好討論,鼓勵學生勇於發表意見,相互切磋,並注意使討論能圍繞中心,緊扣主題。討論結束後,教師要做好總結,提出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供學生學習和研究。
(3)演示法。
為了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知識聯係起來,同時也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課上常須做演示實驗,展示實物標本、模型、掛圖,放映幻燈、電影、電視錄像等。教師做演示時必須與講授相結合,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獲得全麵而清晰的表象,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維,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化學概念,加深對化學現象本質的理解。
(4)實驗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學習化學必須做實驗。因此,實驗法是化學教學的基本方法。學生課內做實驗主要分隨堂實驗和整堂實驗課兩種形式。
(5)練習法。
練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種重要的實踐活動。在化學教學中,一些重要的化學用語、化學基本概念,化學基礎理論、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操作等,均需要有計劃地加強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目的。
練習分口頭練習、書麵練習和操作練習3種形式。
在口頭練習中,教師所提問題應具有啟發性,不要提那些死背定義或簡單回答“是”與“不是”的問題。同時還應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要求他們清晰、準確地回答問題。
為了提高課堂書麵練習的效率,最好采用是非題、選擇題、填充題或計算題這樣一些學生書寫文字量小的問題。為了訓練學生組織思想、論述問題和文字表達的能力,可以適當布置學生寫小論文,讓他們在課下作。
操作練習,主要是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和組裝模型,目的是訓練學生做化學實驗和組裝模型的操作技能,自然也是培養他們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像估液、取液、試管操持等基本操作學生容易出錯,就可以結合欲鞏固的化學知識,出題加以練習。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缺乏空間立體觀念,對於分子的立體異構常常想象不出來,讓學生親自組裝分子模型,會鞏固和加深他們對分子結構的理解,也有利於他們發展對微觀粒子結構的想象力。
(6)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化學教材和參考書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教師應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而預習和複習都必須閱讀教材。如有餘力,也應閱讀參考書。指導學生讀書應注意以下3點。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認真讀書的重要性,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為此,教師除正麵講清認真讀書的重要性之外,還應注意平常講課不可過細,並在教學中經常讓學生使用教材和參考書,布置必須閱讀教材或參考書才能解答的習題,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認真讀教材的習慣,並因學習上的成功而對讀書產生興趣。
其次,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預習時,要用瀏覽、泛讀的方法。預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教材,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就是說,要彌補舊知識的缺陷,發現新課的疑難問題,並帶著這些問題去聽課。複習時,要精讀教材。教師要教給學生如何勾劃重點、利用書的“天頭地腳”寫批注,如何摘錄要點、列提綱或寫概要,如何結合閱讀整理課堂筆記等。
第三,要幫助學生選取合適的參考書。選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為了鞏固課外閱讀的成果,不斷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可以適當舉辦讀書報告會、討論會,交流讀書心得,活躍學習氣氛。
第二類教學方法
(1)發現法。
發現法是教師提供適於學生進行再發現活動的教材,促使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嚐試過程來發現知識,並培養提出問題和探索發現能力的方法。這種方法經過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60~70年代在西方曾經廣泛流行。運用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編製適於學生再發現活動的教材。編製教材時要注意以下3點:
①縮短過程。將科學家原發現的曲折的認識過程加以剪輯,使之變成捷徑。
②降低難度。原發現過程對於學生來說往往難度過大,必須降低到與學生認知結構相匹配的程度。
③精簡歧途。原發現可能走過許多不同的道路,但教材應將它們精簡成少量歧途,這樣一則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二則可以訓練學生的分辨能力。
發現法一般按照下麵的程序進行教學:
①提出要解決的問題;
②創設特定的情境,即提出與解決問題有關的某些條件,以激發學生認識上的矛盾;
③學生自己作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④學生運用閱讀、實驗、觀察、討論等手段進行探索、發現;
⑤教師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結論。
發現法有如下幾個顯著的優點:
①有利於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②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③學習的知識比較牢固,而且便於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學習科學工作方法,培養科學態度。
發現法也有下麵幾個明顯的缺點:
①不經濟。因為隻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圖書資料、儀器、藥品和完善的實驗設施,他們才能進行自由的探索發現活動,而且這種教學方法需要耗費遠比傳統的講授法為多的教學時間。
②由於學生是對他們未知的事物進行探索,因此,這種教學往往有相當的難度。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知識準備,而客觀情況往往並不總是如此。
③雖然整個教學處於教師領導之下,但學生在探索發現過程中更多地是從事獨立活動,此時教師就退居顧問地位,他們的主導作用的發揮受到了限製。
④這種教學方法重過程而不重結果,容易造成學生學得的知識不係統。
正是由於發現法有這許多缺點,所以它沒有能持續廣泛地得到采用。
(2)局部探求法和引導發現法。
這兩種教學方法本質上都屬於發現法,但是它們是對發現法的改進。
局部探求法是將一個待發現的較複雜的問題劃分成幾個較簡單的小問題,讓學生分步去探索發現,或者讓學生探索其中一兩個小問題,其餘由教師通過啟發式談話來解決。這樣就降低了探索發現的難度,擴大了發現法的適用麵。
引導發現法強調在學生發現活動中要加強教師的引導,減少發現活動的自發性,使學生盡可能少受挫折,從而降低發現的難度。應用這種方法,一個發現過程大體可分準備、初探、交流,總結、運用五個階段。
準備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做好發現的物質和精神準備。
初探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發現活動,給予有困難的學生以必要幫助。
交流階段,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初探的成果和心得體會。
總結階段,教師指導學生把發現中獲得的知識加以係統化,並對學生的總結加以審查批改。
運用階段,教師通過口頭或書麵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完成一定難度的作業,藉以鞏固知識,促進知識的遷移。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於進行發現的情境。
這種方法的長處是能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到“學為主體,教為主導”。一般來說,如學校的物質條件較好,教師水平較高,學生認知程度整齊,應用這種方法可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
“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的主旨是克服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狀況,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這種教學方法的“讀”,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課堂上閱讀教材。“議”,是指在閱讀後讓學生議論閱讀中發現的疑難問題。“講”,是指教師必要的講授,它貫串課的始終。如布置閱讀時提啟發性問題,給學生的議論做總結,對於難度大、學生難以讀、議的教材徑直進行講授等。“練”,是指在課堂上組織練習,組織學生做實驗,借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
顯然,這種教學方法是根據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將閱讀指導法、討論法、講授法、練習法、實驗法綜合在一起形成的,體現了啟發式教學的精神,如果運用得好,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4)單元結構教學法。
單元結構教學法是根據布魯納結構主義觀點將化學教材重新加以組織,同時汲取發現法、程序教學法和傳統的講授法的優點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
采用單元結構教學法時,教師備課要做好兩項工作。首先,要以理論為主線,實驗為基礎,將知識按內在邏輯聯係組成不同的“結構單元”。其次,按結構單元編寫指導學生自學的“學習程序”。
單元結構教學法一般按照下麵的程序進行教學。
①教師啟迪。開始學習時,教師對本單元的內容和重要性等作一概括的介紹,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學習方法和思路。
②學生自學。課堂上讓學生按學習程序自學,其方式包括閱讀教材、參考書,做實驗,做預習題,鑽研學習程序上提出的思考題。
③檢查自學情況。組織討論,進行重點講授為了檢查學生自學的情況,應讓他們報告自學的成果,回答教師的提問,並組織他們對有不同意見或自學理解不深刻的問題進行課堂討論。然後教師對他們進行講評、訂正、示範、總結。同時根據需要,對於重點、難點教材還要進行講授。講完後再讓學生做作業、做實驗,以資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