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科普閱讀故事2
13.宋應星15歲脫衣換書
宋應星從小熱愛科學,非常喜歡讀關於生產實踐和自然科學的書籍。
在他十五歲那年,聽說宋代沈括的《夢溪筆淡》是一部價值很高的科學著作,於是他就渴望著能讀一讀。每見讀書識字的親友或鄰居,他都急切地詢問人家是否有這本書。
有一天,他聽說鎮上的文寶齋書鋪剛購進一批新書,就急匆匆趕去買書;可是書架上擺的都是四書五經,沒有《夢溪筆談》。
店老板見這位少年在書架旁找來找去,心中暗暗納悶:這麼多經書他不買,這是要找什麼?
店老板上前詢問才得知他要買《夢溪筆談》。店老板告訴他,現在人們都讀四書五經,為的是考取功名,科學方麵的書即使進貨也沒人買。宋應星隻好沮喪地離開了文寶齋。
宋應星在往回走的路上,腦子中一直在想那本書,到哪去找?唉,找本書真難呀!他長歎一口氣,無奈地搖著頭。
他一邊走,一邊想,隻聽“哎喲”一聲,撞到前麵一個行人身上,再看地上,已經撒了許多米餜。
這時宋應星的心思從《夢溪筆談》回到眼前,他連聲道歉,急急忙忙地彎下腰幫那位行人撿米餜。
撿著撿著,眼前一亮,包米餜的廢紙上竟有“夢溪筆談”一行字!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他忙向那人詢問米餜是從哪兒買的,好去尋找這本書。
宋應星一口氣跑出好幾裏路,才氣喘籲籲,滿頭大汗地追上了賣米餜的老漢,要出高價買老漢包米餜的廢紙。
老人見他愛書心切,就掏出一本舊書給了他,原來是部殘本的《夢溪筆談》,書少了後半部。老漢告訴他這書是清早路過南村紙漿店時向店老板討來的。
宋應星又一路跑著趕到紙漿店,可那半部書已經和別的舊書一起拆散泡入水池,正準備打成紙漿。
宋應星急得搓著手在水池邊轉來轉去,心痛地望著水池裏的書,眼淚都要掉下來了。他拉住店老板的手,急切地說:
“求求您,幫忙把《夢溪筆談》那本書從水池中撈上來吧。”
說著,他摸出了身上所有的錢,擺在老板麵前,又脫下衣服抵作酬金。
老板不解地說:“孩子,這一池廢書也不值這些錢啊!”
宋應星向老板講述了自己找這本書的經過。老板被這種求學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趕忙讓工匠下水池從散亂的濕紙堆中找齊了那半部書。
宋應星捧著濕淋淋的書回到了家,小心翼翼地一頁頁分開,晾幹,裝訂好。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書!
宋應星從《夢溪筆談》這部科學著作中學到了天文、數學、植物、化學等多方麵的知識,為他以後編寫《天工開物》一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4.李時珍看鬆辨茯苓
公元1518年,李時珍出生於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的醫學世家李家。
李家幾代從醫,祖父是個走街串巷的遊醫,有豐富的治療經驗。父親李言聞是當地有名的醫生,對醫藥學頗有研究。
幼年的李時珍身體瘦弱多病,但經過父親的精心調治,10歲左右身體漸漸恢複,並越來越強壯。
李時珍經常跟隨父親和哥哥去附近山上采集草藥,幫助父親抄寫藥方,自幼就獲得了許多藥草知識,並深切體會到人們對醫生和醫藥知識的迫切需要。
在科舉製度盛行的明朝,一般殷實人家都讓子弟讀經書,作八股文,以便獲取功名。
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低下,常常被人看不起。李言聞也不希望兒子繼承自己的醫藥事業。在父親的教導下,李時珍14歲那年考取了秀才。
但李時珍並不熱心功名,相反他特別喜歡醫藥學,常常背著父親攻讀醫藥書,幸好父親還算通情達理,不再強迫他去走光宗耀祖的仕途道路,於是李時珍就一心一意研究起醫藥來。
1532年,為了考察入藥的植物,李時珍決定外出親自采訪藥草。他與師弟龐憲同行,有時搭船,有時坐車,有時騎驢,有時徒步,到了一個城市或者一個比較大的村子,他便住下來,尋訪本地名醫。
有一天,他們騎著驢,跑進一條山道,見兩旁山穀裏生滿了鬆樹,一個個身如鱗甲,葉似豬鬃,都是生長了幾十年幾百年的高大老鬆。他們邊走邊看,一會兒,李時珍開口說:“龐憲,你瞧,這裏的鬆樹同剛才見到的不一樣,都長得幹巴齜裂的。”
龐憲抬頭,見前麵樹林裏,果然有幾棵鬆樹,葉子都已凋黃,隨口答道:
“怕都是病鬆吧!”
李時珍搖搖頭,說:“這不是平常的病鬆,那樹根下麵的土為什麼都是泡的,我猜那裏麵有茯苓,我們過去挖起來看看。”
說著,李時珍下了驢,龐憲也從驢背上跳下來,從馱袋裏抽出一根小鶴嘴鋤,跟著師兄走進了鬆林。
李時珍圍著樹走了兩圈,看了看土色,選定了一塊地方,指給龐憲看,龐憲就用鋤頭使勁地挖。
那趕驢的這時從後麵趕來,見龐憲力氣小,挖得不深,便接過鋤頭掘了下去。
他挖了一會兒,果然挖出一顆有番薯大的褐皮茯苓來。
龐憲高興地說道:“書上說,多年鬆脂化為茯苓,就是這個吧!”
李時珍看到鬆林裏很多鬆樹都已凋敗,便指著這些鬆樹對龐憲說:“這裏的茯苓都是人種的,你瞧這一片全是。這裏一定有種茯苓的人家。”
他們趕到鎮上,尋了一家旅店住下。李時珍便帶著龐憲出去尋訪。走進了第一家,才問了一句“你們這裏的茯苓近來收成還好嗎?”那個老人本來是笑臉相迎,可一聽他的話便變了臉色,用目光上下打量一番,然後冷冷地說:
“那可不知道,我們早就不種這個了。”
李時珍—連問了幾家,都是這個情形:大家見他打聽茯苓,對他都沒有什麼好言好語。李時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隻得回到旅店,他百思不得其解。
店家從趕驢人那裏,知道李時珍是個出來采訪藥草的醫生,見他在藥農家裏碰了釘子回來,便笑著說:
“你要問話,為什麼不先說明你是幹什麼的,他們一定以為你是官府裏派下來查茯苓的了。”
李時珍忙問什麼原因,店家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他:
這兩年,京裏的皇帝和大官大府都興吃茯苓,說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壽,卻又不要小的要大的,讓各地尋找。這裏的官府要藥農交大尺寸的,可是,大茯苓哪裏隨便會有?交不出,官府就幾次三番地派人來催,弄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寧。
店家說到這裏,笑道:“你趕上這個時候去問這個東西,誰還會回答你?現在我去替你說說,就沒事了。”
經過店家說明,李時珍再去訪問,果然,藥農們對他便另是一番款待。李時珍要了解的事情,也都一一弄明白了。
李時珍用畢生的精力,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遍嚐百草,尋訪名醫,搜集民間藥方,並作了大量研究,撰寫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最終成為明朝傑出的醫學家。
15.李時珍遍嚐百草著成《本草綱目》
我國流傳最早的藥書是漢代的《神農草本經》,它總結了秦漢以前我國古人研究藥物的成果,記載了365種藥物。從那以後到明代的1000多年裏,本草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掌握的可以治病的藥物逐漸增多,分類也日趨嚴密。
如南朝時期的醫學家陶弘景寫了本《名醫別錄》,在《本草》原有基礎上,補充了魏晉時期治病常用的藥物365種,宋朝的劉翰、馬誌編著的《開寶本草》,掌禹錫、林億編著的《嘉佑本草》,還增加了許多外國藥物,其他如《圖經本草》、《證類本草》、《救荒本草》、《食物本草》、《海藥本草》等,都從不同方麵有所增益。特別是四川名醫唐慎微編著的《證類本草》,采古今單方,收入經、史、百家中有關藥物多達1558種,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問世以前最完備的藥書。
但各種《本草》版本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謬誤之處。《證類本草》上將虛掌、南星這兩個同種異名的藥草,當作兩種不同的藥物記載;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將旋複花當作山薑;冠中爽(shi)的《本草衍義》中,把卷丹和百合混為一談。
從《證類本草》問世,到李時珍時代已經過了400多年。在這400多年中,藥物知識有了很大發展,醫生和民間都發現了許多新藥;由於礦業生產的發展,還出現了許多礦物新藥;同時,由於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從國外傳來許多新藥,叫做“番藥”,這些新藥在一些雜書上有零星記載,但錯誤百出,需要審定。
有一次,李時珍在行醫中就因此遇到一件棘手的事。他被一戶人家請去診病,病人親屬說,患者得了點小病,請了一位鈴醫來看,服藥後反而病情加重,上吐下瀉,頭暈目眩,奄奄待斃。李時珍將那位鈴醫的處方看了一遍,覺得處方對症,君、臣、佐、使藥搭配得當,怎麼會有如此結果呢?他覺得十分溪蹺。
於是,李時珍叫病人親屬將藥罐取來,倒出藥渣,一味藥一味藥仔細查看。發現,原因是藥鋪將一味有毒的藥物虎掌當作漏蘭子賣給了病人。
病人親屬大怒,立即請李時珍一起到藥鋪興師問罪。誰知道藥鋪老板拿出一部《本草》,振振有詞地數落李時珍說:“你看,《本草》上寫得清清楚楚,虎掌就是漏蘭子,你連《本草》都未仔細研究過,還配拿郎中架子來教訓我?”
李時珍接過那本《本草》一看,書上果然明明白白寫著虎掌就是漏蘭子。李時珍隻得告訴藥鋪老板,說《本草》的版本很多,有的版本也難免沒有錯誤。但是藥鋪老板就是不肯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