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科普閱讀故事3(3 / 3)

這天晚上,鄧稼先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其實,此時的許鹿希也難以入眠。

許鹿希後來回憶說:“當時他跟我說,他要調動工作,我問他調哪兒去,他說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他也不能說。我說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他說這不行。反正當時弄得我很難過。”

從此,鄧稼先名字在各種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隻出現在設有嚴格警衛的深院裏和大漠戈壁上。

鄧稼先擔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立刻挑選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

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原有協議,黨中央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

鄧稼先部署同事分頭研究計算,他自己也帶頭攻關。

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經過無數次的反複研究和推理,以嚴謹的計算推翻原有的結論,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裏費盡心血地工作著,他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裏進行試驗。

茫茫戈壁灘上,穿著舊軍大衣的鄧稼先在風沙中勘測原子彈實驗場。就這樣,鄧稼先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的單身漢生活,他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

為了推進中國的原子彈事業的發展,鄧稼先早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係於一發的險要時刻,鄧稼先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在戈壁灘上,核彈點火後,卻沒有爆炸,眾人麵麵相覷。

爆炸失敗後,幾個單位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

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汙染。我做的,我知道。”

鄧稼先一個人走進那片地區,那片意味著死亡的危險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

經過檢驗,最後證明這次爆炸失敗是因為降落傘的問題。

許鹿希是個醫學教授,當她知道丈夫“抱”了摔裂的原子彈以後,心中焦急萬分。

鄧稼先回北京時,她強拉著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髒被損,骨髓裏也侵入了放射物。

許鹿希麵對檢驗報告,淚流滿麵。鄧稼先安慰妻子以後,仍然堅持回導彈試驗基地。

就是這一次,鄧稼先的身體受到極大的傷害,埋下了他死於射線之下的死因。

1964年10月,鄧稼先簽字確定了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的設計方案。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國西部上空爆炸了一顆中國人自己研製的原子彈。全中國都沸騰了。

這時候,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的老師嚴濟慈來到他的好友許德珩家。話題當然是談原子彈。

許德珩悄聲問:“是誰有這麼大本事,把原子彈搞出來了?”

“嘿,你還問我,問你的女婿呀!”嚴濟慈笑個不停。

“我的女婿?鄧稼先?”許德珩驚愕不已……

接下來,鄧稼先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終於製成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幾年後,北京301醫院,鄧稼先因放射性影響,身患癌症,年僅52歲,就與世長辭。

鄧稼先在病重期間,曾經拉著許鹿希的手,深情地向她描述原子彈爆炸的壯麗景象:奇異的閃光,比雷聲大得多的響聲翻滾過來,一股擋不住的煙柱筆直地升起……

接著,鄧稼先十分激動地說:“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27.錢學森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錢學森,1911年1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23年9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29年9月考入交通大學機械工程係,1934年6月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次年9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係學習,1936年9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係,師從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並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從而在28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50年,錢學森同誌開始爭取回歸祖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裏,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同誌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遭到軟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不惜釋放15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高級將領作為交換,錢學森同誌終於衝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自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1956年初,錢學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任命他為委員。

1956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製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製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製論和係統學等。

在控製科學領域,1954年,錢學森發表《工程控製論》的學術著作,引起了控製領域的轟動,並形成了控製科學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製論》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同年9月,國際自動控製聯合會(IFAC)成立大會推舉錢學森為第一屆IFAC理事會常務理事。他也成為該組織第一屆理事會中唯一的中國人。

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9年10月,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即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擔任院長。

第五研究院剛剛成立的時候,隻有幾間舊房子,條件十分簡陋。

錢學森認為當務之急是培養新中國第一代導彈人才。他立刻組織有關專家一起講課,讓大家邊學邊幹。

1960年10月,在錢學森的領導下,我國第一枚國產近程導彈製造成功,精確地擊中90公裏以外的目標。

這是我國導彈曆史上的一次巨大成功。

在當天的慶祝會上,聶榮臻元帥激動地說:“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製造的第一枚導彈,這將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不久,錢學森又參加了一個重要課題的論證。這個課題就是如何將導彈和原子彈結合起來,組成威力巨大的核武器。

為此,錢學森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

1966年10月27日淩晨,一枚乳白色的火箭載著原子彈從布丹林沙漠冉冉升起,平平穩穩地朝羅布泊核試驗場飛去。

千裏之外的核試驗場很快傳來喜訊:原子彈的彈頭精確命中目標,準確實現核爆炸。

一朵絢麗的蘑菇雲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騰空而起!

在發射現場,錢學森激動地流出喜悅的淚水。

張勁夫後來回憶說:“錢學森是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最好的學生……我國火箭噴氣技術即導彈技術的發展計劃,是錢學森先生首先提出來的。他是受到美國迫害,經過奮鬥,於1955年回國的。科學院派人到深圳羅湖橋接他,請他到科學院工作。我們成立力學所,請他當所長,後來我是他的入黨介紹人。錢學森參加‘十二年科學規劃’工作,擔任綜合組組長,作過一個很精彩的關於核聚變問題的學術報告,為科學規劃的製定出了許多好主意,特別是他親自起草和製定的關於火箭噴氣技術,實際就是導彈技術的發展計劃,我看了很受鼓舞。郭沫若院長看後更是詩興大發,欣然揮毫,為錢學森題詩一首:大火無心天外流/望樓幾見月當頭/太平洋上風濤險/西子湖畔數風流/衝破藩籬歸故國/參加規劃獻宏猷/從茲十二年間事/跨箭相期天際遊。”

1980年5月的一天,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這個消息在美國引起轟動。

兩天後,美國合眾社向世界播發一篇專稿,題目就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專稿說:“主持研製中國洲際導彈的智囊人物是這樣一個人:在許多年以前,他曾經是美國陸軍上校,由於害怕他回中國,美國政府竟然把他扣留了5年之久。他的名字叫錢學森,今年69歲。在這個名字的背後,有著一段任何科幻小說或偵探小說的作者都無法想象出來的不同尋常的經曆……正是因為有了錢學森,中國才在1970年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現在,由他負責研究的火箭,正在使中國成為同蘇、美一樣能把核彈頭發射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國家……”

錢學森曾經滿懷深情地說:“科學沒有國界,可是,科學家有祖國。”

這就是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高尚的思想境界。

錢學森於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