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回首望雲中——宋與遼(4)(1 / 3)

開寶七年(974年)的秋天,趙匡胤打算出兵攻打南唐,因師出無名,便派李穆出使江南,召李煜入朝。李穆到南唐後,宣讀聖旨,李煜準備入朝,但為大臣陳喬和張洎所阻,李煜遂稱病不朝,李穆對李煜說:“入不入朝,你要慎重考慮。朝廷兵精甲銳,物力雄富,恐怕江南不是對手,望國主不要後悔。”李煜的弟弟李從善之前出使宋朝,一直被扣在汴梁。李煜生怕自投羅網,始終不肯定答應。趙匡胤終於有了出兵借口,隨即以曹彬、潘美為大將,率兵十萬伐江南。

曹彬自荊南領戰艦東下,潘美在采石架浮橋渡江,浮橋三日而成,和樊若水所測量的不差尺寸,步兵渡江,如履平地。宋軍進至秦淮,江南水陸兵十萬列陣於金陵城下。宋軍涉水強渡,江南兵大敗。

李煜整日在後宮與僧徒道士談經,不問政事。一天,他外出巡城,見宋軍滿野,這才大驚失色,求和不成,急調駐守上江的朱令□入援金陵,江南兵在皖口與宋軍交戰,朱令□兵敗投火死。曹彬準備攻金陵,但忽然稱病不視事,諸將都來問候。曹彬說:“我的病,不是藥物所能治好的,隻須諸位誠心起誓,破城之日,不亂殺一人,我的病就自然好了。”諸將許諾,焚香為誓。宋軍攻入金陵,秩序井然。曹彬這樣約束將士,是因為出征前趙匡胤已下有命令,保護金陵城和江南財富。

曹彬為人穩健謹慎。下江南前,趙匡胤對曹彬說:“等打敗李煜,就讓你做宰相。”副帥潘美預先祝賀曹彬。曹彬說:“這次出征依仗的是天威,完全要遵照皇帝的妙計才能取得勝利,我有什麼功勞呢?何況宰相是多麼重要的位置啊!”潘美很驚訝,問:“為什麼這樣說呢?”曹彬回答說:“別忘了,太原(指北漢政權)還沒有平定。”等到平定了江南,得勝回朝,趙匡胤果然對曹彬說:“本來應授予你宰相職位,然而劉繼元還沒有被收服,姑且等一下吧。”潘美當時也在場,很佩服曹彬的預見,就看著曹彬暗笑。趙匡胤發現了潘美的異樣,追問原因。潘美不敢隱瞞,將之前曹彬的話據實回答。趙匡胤大笑,賜給曹彬二十萬錢。一直到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為了籠絡舊臣,才加曹彬為同平章事(宰相)。

李煜奉表出降後,曹彬倒也以禮相待,將他和宰相湯悅等四十五人押解北上汴京。至此,南唐滅亡,共傳三主,曆三十九年。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鳳閣龍樓連宵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

一旦歸為巨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唱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李煜寫罷降表後,隨即感慨地寫下這首沉痛的《破陣子》。這首詞曾經在後世引起莫大的非議,大多數人認為李煜拜辭祖廟、北上而為俘虜,理應對著祖宗碑位痛哭流涕,愧對列祖列宗,愧對江南錦繡,愧對南唐百姓,而李煜卻是“垂淚對宮娥”。對於感性的李煜而言,他唯一的不幸並非亡國,而是生在了帝王家。

開寶九年元宵節剛過,李煜到達汴京,穿著白衣,到明德樓拜見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沒有加害,封他違命侯,掛名擔任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右千牛衛上將軍。李煜有自己的宅第,但有人把守,不能隨意出入,不能與外人交往,實際上仍然不過是個比較體麵的囚徒。

李煜被封違命侯後,成天長籲短歎,過著淒寂不堪的日子。好在身邊還有小周後相伴,總算給他絕望的生活平添了一絲溫暖和安慰。就在這年冬天,宋太祖趙匡胤在萬歲殿崩駕,留下千古的“斧聲燭影”之謎。趙匡胤弟趙光義即位為宋太宗後,除去李煜違命侯的封號,改封為隴西郡公。

然而,宋太宗趙光義表麵上優待李煜,實際上卻在打美貌的小周後的主意,不斷以皇後的名義召小周後進宮。宋人王銍《默記》引龍袞《江南錄錄》:“李國主小周後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明人沈德符《野獲編》又說:“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後圖》,太宗戴襆頭,麵黔色而體肥,周後肢體纖弱,數宮人抱持之,周後作蹙額不勝之狀。有元人馮海粟學士題曰:江南剩有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對妻子的境遇,身為丈夫的李煜除了落淚、任憑小周後泣罵外,別無反應。

也許霸占了別人的妻子多少有些心虛,宋太宗趙光義總擔心李煜會有什麼不滿之詞,不斷派人監視、打探他的一言一行。南唐舊臣徐鉉後來在宋朝當官,宋太宗便宣召徐鉉進見,問他道:“你最近可曾見到李煜?”徐鉉知道宋朝皇帝明令禁止李煜與外人往來,立即惶恐地答道:“沒有陛下旨意,微臣安敢私自見他?”宋太宗於是說:“我對你是信得過的,你盡管去見他。若有人問起,就說是我恩準的好了。”徐鉉本就難忘舊主,當下歡喜地去見李煜。

這次會見,雙方都不知說什麼好。此時,昔日的君已經是行動不得自由的階下囚,舊日的臣則在效忠對君有滅國之恨的大仇人,當此情形,又還能說些什麼呢。然而李煜見到故臣,心情激動,居然一改往日的謹小慎微,長歎一聲說:“悔不該錯殺了潘佑、李平。”潘佑、李平都是因為在南唐滅亡前向李煜直諫被殺。徐鉉知道利害,沒有敢接話。後來宋太宗問及談話內容,徐鉉不敢隱瞞,據實報告了李煜說的話。宋太宗聽了,心中動了殺機。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初七,既是乞巧節,又是李煜的生日。他感慨中填了一闋感舊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表達了悲哀無奈的心境,以及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抒發了明知時不再來而心終不死的感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詞成就了李煜“詞宗”的英名,但這首千古傳唱的《虞美人》也將他送上了西去之路。就在七夕的晚上,李煜因為心情鬱悶,填完《虞美人》後,就將它交給歌妓演唱,他自己也擊節相和,不知不覺已經淚滿衣襟。宋太宗得知後非常惱怒,認為李煜是故意借詞發泄心中的不滿,當晚就派使者給李煜送去了牽機藥。牽機藥是一種劇毒藥,吃下去後,人的頭部向前抽搐,最後與足部佝僂相接而死,狀似牽機。李煜在使者的監督下被迫服藥後,在極度的痛苦中悲慘地死去。

李煜死時年僅四十二歲。死後贈太師,追封吳王。不久,悲痛欲絕的小周後也追隨李煜而去。清人袁枚曾引用《南唐雜詠》中的話評價李煜說:“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正所謂“不幸亡故國,有幸成詞宗”。

吳越與南唐一樣,竭力向宋朝表示恭順以求自保。吳越由錢鏐建立,國都在杭州。錢鏐當國王以後,經常回故鄉,但他的父親錢寬總是逃避不見。錢鏐問其緣故,父親說:“你現在當國王,三麵受敵(北、西有吳,南有閩),與人爭利,怕禍及我家,所以不願見你麵。”錢鏐涕泣受教。之後,錢鏐小心謹慎,力求自保。他很少安睡,用小圓木作枕,熟睡中頭一動便落枕覺醒,他稱為“警枕”。又在寢室中置粉盤,想起事情即寫在粉盤上。令侍女通夜等候,外麵有人報告,立即喚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