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與夏(2)(1 / 3)

有趣的是,李繼遷母親罔氏被送到開封後,封為西河郡太夫人,軟禁在京師。後來李繼遷與宋戰火炙熱之時,參政寇準請求將罔氏於保安軍北門外斬首,“以儆凶逆”,想以此來狠狠打擊李繼遷。宋太宗趙光義也同意了。宰相呂端得知後,立即讓寇準將斬首的時間延後,趕到宮中勸阻趙光義說:“當年項羽捉到了劉太公,想將他烹殺以警告劉邦,但劉邦卻說:‘希望分我一杯羹。’想做大事的人常顧不得自己的親眷,何況李繼遷是悖逆、凶暴之輩?陛下今日殺了李母,難道明日李繼遷就會束手就擒?如果不能,殺了李母,隻會結怨,並加深對方叛逆的意圖。”趙光義聽了覺得有理,又問:“既然如此,又該如何處理李母呢?”呂端說:“以臣愚見,應將李母安置在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派人善加照顧,藉以招徠李繼遷,即使他不願投降,也可以牽製他,李母生死大權終究是在我方手裏。”趙光義便采納了呂端的計策,將李母安置在延州。後來李母病死在延州。

李繼遷卻沒有因為母親在宋軍手中就放棄了雄心壯誌,元氣稍微恢複後,便開始了他的反攻,首要目標便是收複夏州。他雖然將迎戰的宋軍打得大敗,但還是未能攻陷城池。據說當時的夏州城牆還是當年匈奴人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時修築的,高大堅固,巋然不動。

南北朝時,夏州稱做“統萬”,來源於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之“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城池的修建用了六年時間,因為城牆發白,被當地人俗稱“白城子”。而當年負責築城的將作大匠叱幹阿利凶殘好殺,下令用蒸土築城,待土幹後,便以鐵錐試土,凡鐵錐刺城入牆一寸者,即屬夯築不合格,不但要推倒重築,築者還要被殺。因“築城不力”被殺者多達數千人。唐末詩人羅隱曾有《登夏州城樓》一詩:“寒城獵獵戍旗風,獨倚危樓悵望中。萬裏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離心不忍聽邊馬,往事應須問塞鴻。好脫儒冠從校尉,一枝長戟六鈞弓。”羅隱擅長詠史作詩,不過非常自負,恃才傲物,為京城公卿所惡,所以六舉不第。當時的唐宰相鄭畋愛惜羅隱的才華,有時候也稍微接濟他一下。鄭畋之女很喜歡讀羅隱的詩,經常誦讀。鄭畋以為女兒愛慕羅隱,便想成全女兒的心意,為他們做媒,於是在府中宴請羅隱,讓女兒在簾後悄悄觀察。這一看,鄭畋之女的熱情全沒有了。原來羅隱長相十分醜陋,慘不忍睹。自此,鄭畋之女對羅隱深為厭惡,也不再念他的詩。鄭畋倒也開明,沒有勉強女兒。

之前,宋朝廷已經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開始實行以夷製夷的策略,起用已經改名為趙保忠的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派回夏州鎮守,用來牽製李繼遷。李繼捧本來就不是真心歸順宋朝,麵對宋朝要他對付族人的局麵,覺得左右為難,便主張用高官厚祿來籠絡李繼遷。夏地糧食無法自給,李繼遷為了取得經濟利益,早已經開始暗通宋朝,又聽李繼捧說宋朝將要派大軍來征討,正好此時黨項羌內部發生了分裂,其部下指揮朗吉等人偷偷相約背離,李繼遷心中恐懼,擔心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迫不得已,不得不上表投降宋朝。趙光義為了斷契丹右臂,任命李繼遷為銀州觀察使,並賜名趙保吉,任命李繼衝為綏州團練使,賜姓名趙保寧。

遼國聽說娶了遼國公主的李繼遷並不安分,已經投靠宋朝,大為憤怒。遼聖宗派西南招討使韓德威持詔前去撫諭李繼遷。李繼遷以西征為借口,避而不見。遼聖宗怒不可遏,不久發兵攻夏,大掠銀州而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李繼遷歸順宋朝的這一年(991年),李繼捧投降了遼國。這其中的原因,既有李繼捧本人對宋朝不滿的因素,也有李繼遷的一手策劃。所有人都明白,歸順宋朝對野心勃勃的李繼遷來說,不過是暫時的權宜之計,但他還要將族兄李繼捧也拉入自己反宋的陣營。為了誘惑李繼捧,他派人假裝成契丹使者,以高官厚祿和永鎮夏州為誘餌,鼓動李繼捧附遼反宋。李繼捧感到宋朝對自己不義在先,在開封的時候形如囚徒,而遼國開出的條件遠為豐厚,於是決定投靠遼國。遼聖宗大喜過望,授其為推忠效順啟聖定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侍中,封西平王。

之後的日子,李繼遷秣馬厲兵,積極備戰,歸順宋朝不到一年,又重新投向遼國的懷抱,開始了對宋朝的戰爭,先克銀州,再入寇慶州。之後,夏宋爭奪的焦點轉移到了西北的軍事重鎮——靈州。

靈州曾是古絲綢路上的重鎮,位於黃河上遊、河套以西,“大河搶流,群山環拱”,“北控河朔,南引慶、諒,據諸路上遊,扼西陲要害”,地形極為險要。而“靈武地方千裏,表裏山河,水深土厚,草木茂盛,真牧放耕戰之地”,這裏土地肥沃,地饒五穀,尤宜稻麥,水草肥美,農牧兩宜,且有秦漢延、唐徠等渠引黃河水,灌溉大麵積農田。靈州的西側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當時這一地區主要散居著回鶻部落。靈州的西南則是吐蕃部落分布地區。對李繼遷來說,隻要取得靈州,便能“西取秦界之群蕃,北掠回鶻之健馬,長驅南牧”。對宋朝而言,靈州為西北咽喉要衝,“西陲巨屏”,不但是宋朝購買西北邊區馬匹必經之地,也是控製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樞紐,如果失去靈州,“則緣邊諸郡皆不可保”,對宋朝的影響不可估量。

正因為如此,李繼遷和宋朝對靈州都是誌在必得,靈州之戰不但十分激烈,而且曠日持久,從至道二年(996年)開始,一直到鹹平五年(1002年),時間跨度長達六年,主要的戰爭有三次。

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趙光義派洛苑使白守榮護送四十萬芻粟(喂馬用)赴靈州備戰。李繼遷在浦洛河設伏,大敗宋軍,奪走全部芻粟,還趁勝圍攻靈州,雖然一時未能攻下,但卻頓兵不去。宋太宗趙光義聞訊後深為憂慮,“躬自謀度,未嚐寧息”,為了徹底消滅李繼遷,命李繼隆(曾在滿城大敗遼軍,導致遼軍主帥韓匡嗣隻身逃跑)出環州,丁罕出慶州,範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張守恩出麟州,五路大軍增援靈州。因環州道遠,李繼隆自作主張,與丁罕合兵後,打算從清岡峽出師,直搗李繼遷老巢,出兵十日後,不見敵人蹤影,二將便自行引軍各自返回。另一路張守恩與敵人相遇,不戰即逃。隻有範廷召與王超兩軍到達烏自池,與敵軍遭遇,雙方大小數十戰,互有勝負。宋軍“請將失期,士卒困乏”,無功而還。如此,宋朝五路大軍出兵援救靈州失敗,但宋靈州守將竇神寶堅守有方,“間出兵擊賊,卒全其城”,李繼遷也沒有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