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與夏(4)(1 / 3)

最終促使李德明下定決心的還是宋朝的態度。自李繼遷起兵反宋以來,宋朝對黨項人一直是采取籠絡為主的態度,甚至還幻想其能主動歸附,這種沒有前瞻性的戰略直接導致了宋軍屢屢失去斬草除根的良機。明道元年(1032年)五月,宋仁宗趙禎正式冊封李德明為夏國王。自李繼遷死後,李德明向宋朝稱臣納貢已經有近三十年,但宋朝邊境並非平靜無波。李德明經常派兵偷襲宋軍邊鎮,倘若宋朝出兵反擊,他便主動撤退。盡管如此,李德明在位期間,宋夏之間始終沒有發生大的戰爭。尤其是每年到宋朝的重大節日時,李德明便派遣使臣向宋朝納貢,二十多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這讓好麵子的宋朝廷十分滿意。宋仁宗讚賞德明的恭順之心,於是才有了冊封一事,並允許李德明的車馬、服飾、旗幟等隻比宋朝皇帝低一等,還增加李德明食邑一千戶。李德明被冊封後,立刻上書宋朝表示謝意。

此時,李德明一方麵感覺到宋朝軟弱可欺,另一方麵感覺自己身體不適,可能時日無多,最終下定決心攻取涼州。同年九月,李德明先派遣吐蕃諸部入侵宋朝環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以為聲東擊西之計。宋朝負責這一地區軍事事務的長官李德將吐蕃入侵的消息上報宋朝廷後,宋仁宗沒有積極應對,隻是命令鄜延路送交書信給西夏,警告吐蕃各部。在宋朝使者尚未到達興州時,李德明已經派遣兒子李元昊率領大軍進攻涼州。涼州回鶻族奮力抵抗,但終究抵擋不住李元昊的進攻,於是李元昊順利攻克涼州。自此,夏國打通了同酒泉、敦煌等地聯係的通道。

涼州攻下一個月後,夏國王李德明病死,時年五十一歲,在位二十八年,葬於嘉陵(今寧夏賀蘭山),其後被贈諡號為光聖皇帝、廟號太宗。西夏派遣使臣向宋朝告哀,宋仁宗為此停止視朝三天,並同大臣一道在一個特設的殿堂素服對李德明的去世表示哀悼,同時追贈德明為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宋仁宗還任命開封府判官朱昌符(因朱昌符正生病,便由侍禦史孫祖德代替朱昌符)為祭奠使,內侍省押班馮仁俊為副使,賞賜新一任的夏國王李元昊喪葬布三百匹、絹七百匹,以示安慰。這一年,李元昊二十八歲。宋朝的使者怎麼也想不到,就是眼前這個精通漢文和佛學的英俊青年,將在不久後實現幾代黨項人的夢想。

李元昊繼位後,宋仁宗委派工部郎中楊告為旌節告官使,朱允恭為副使,授封元昊為西平王,定難軍節度使,還冊封他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著落使等。然而,李元昊似乎並不領情,宋使者楊告等人到達興州時,李元昊逗留不前,不來迎接禦旨,遲遲才跪下接旨。在這一冊封儀式上,李元昊已經明顯流露出妄自尊大、自主立國之誌。

這個李元昊,還在少年時就與眾不同,“圓麵高準,身長五尺餘”,“好衣長袖緋衣,冠黑冠,佩弓矢”,“性雄毅,多大略,善繪畫,能創製物始”。當李德明對宋朝稱臣時,李元昊相當不以為然,多次勸父親不要再臣服宋朝,為此還發了一番宏論:“吾部落實繁,財用不足。苟失眾,何以守邦?不若以所得俸賜,招養蕃族,習練弓矢。小則四行征討,大則侵奪封疆,上下豐盈,於計為得。”李德明回答兒子說:“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也,不可負!”李元昊當即說,“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由此可見李元昊的勃勃雄心絕非一日之功。

李德明死後,李元昊決定改變其父兩麵討好宋遼的做法,采取依遼為援、與宋對抗的方針,同時積極籌劃建立獨立的政權。雖表麵上仍向宋朝、遼國稱臣納貢,但其車馬、服飾、儀衛都是按照帝王的規格設計。他即位後不久,便開始建立新的官製體係,設立文武官職,所設衙門的職掌大多與宋朝相同。還下令區別文武官及百姓的服飾式樣。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李元昊正式頒布禿發令,要求西夏地區百姓發式區別於漢族,這就是天竺僧侶們在夏境內所看到的差異發式的來曆。

從李德明開始,西夏已經開始阻撓西域商人與遼國和宋朝往來,甚至阻止吐蕃使者與遼國、宋朝通好,但對僧侶一直例外。僧侶們在黨項的地盤上走了近兩個月,終於到達了夏國的都城興慶府。一個月後,他們順利到達夏州(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南,靠近陝西),隻要出了夏州往東,便跨入了宋境。然而,意外就在這一行僧侶抵達夏州後發生了。

剛好夏國王李元昊離開興慶府來到了夏州,遇到了這幾名僧侶。李元昊本人信奉佛教,聽說這些僧侶來自佛教的發源地天竺,立即奉若上賓,想索要一些貝葉梵文佛經。不料,天竺僧侶頗為倔強,自認正宗佛門弟子,攜帶之物也要奉給宋朝,竟然當麵拒絕了李元昊的要求。

此時的李元昊,正因為國事和家事而煩惱不堪。他之前親率大軍進攻盤踞青唐(今青海西寧)一帶的□廝囉(據藏文史籍《西藏王統記》記載,□廝囉為吐蕃末代讚普達瑪五世孫赤德的後人)。結果,剛崛起不久的□廝囉以奇計大破李元昊。夏軍潰不成軍,連李元昊都不知去向。

唃廝囉使用傳統的藏文,記年用十二屬相,如豬年如何,馬年如何。有趣的是,它的強盛跟西夏的崛起不無關係。李元昊繼位後,完全控製了河西走廊,傳統的絲綢之路受到威脅,因西夏對過境商人十分苛刻,沿途“夏國將吏率十中取一,擇其上品,商人苦之”。於是來往於宋朝和西域的商隊和貢使隻得改走青海故道,唃廝囉的居住地青唐(今青海西寧)就成為中西交通的通道。由於西域諸國商人大批湧入唃廝囉進行貿易活動,使得唃廝囉日益強盛起來,貿易成為唃廝囉的重要經濟支柱。李元昊之前一直百戰百勝,唃廝囉取得抗擊夏軍的勝利後,聲名遠播,許多不甘屈服於夏統治下的涼州(今甘蕭武威)六穀部吐蕃人和甘州(今張掖)回鶻人均紛紛南下投奔唃廝囉,如潘羅支舊部和回鶻部落數萬人均歸降了唃廝囉,進一步壯大了唃廝囉與西夏抗衡的實力。到了後來,宋、遼、西夏為爭奪西北戰略要地而互相角逐,唃廝囉的地位就顯得特別關鍵,以致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舉例來說,宋朝廷為了取得唃廝囉的支持,使夏腹背受敵,分散夏的軍事力量,以緩和宋夏邊境的緊張局勢,達到使李元昊首尾不能相顧的目的,每年送給唃廝囉綾絹一千匹、片茶一千斤、散茶一千五百斤。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十二月,宋朝派遣使者冊封唃廝囉首領為保順軍節度使。次年六月,派左侍禁魯經帶上宋仁宗的詔書和二萬匹絲綢的厚禮出使唃廝囉,使其從背後牽製西夏。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又派屯田員外郎劉渙到青唐,與唃廝囉商議討伐西夏事宜,受到隆重接待。唃廝囉向宋朝獻上誓書和西州地圖,宋加封唃廝囉為保順、河西等軍節度使。但與此同時,唃廝囉與遼國也有往來,李元昊稱帝後,遼夏關係急劇惡化。遼國為了牽製西夏,積極聯絡甘州回鶻和唃廝囉為外援,策劃對西夏用兵。為了進一步籠絡唃廝囉,遼國在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以公主下嫁唃廝囉第三子董氈。唃廝囉病逝後,董氈繼位,繼續與宋朝保持良好關係,曾經主動提兵助宋擊退西夏。然而,北宋朝廷王安石任相後,支持王韶提出的“欲取西夏,當先複河湟”的主張,派王韶率大軍向河湟的唃廝囉政權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為了自保,董氈不得不投向西夏一方,唃廝囉政權與宋朝的友好關係從此中斷。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宋徽宗當政,宰相蔡京派童貫、王厚出兵,占領了河湟地區。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南下,宋朝江山危在旦夕,無暇西顧,北宋陝西經製使錢蓋尋找到唃廝囉的後裔,賜名趙懷恩,命他主持河湟事,他也是北宋在河湟的最後一名命官。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金人占領河湟。紹興四年(1134年),趙懷恩率眾到閬州(今四川閬中)內附,至死也未再回到河湟。唃廝囉政權及其後人在河湟地區百餘年的統治從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