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靖康恥,猶未雪——宋與金(1)(1 / 3)

第二編 偏安恨

“靖康”為宋欽宗趙桓的年號,靖康二年(1127年)是令宋人心痛而不能忘懷的一年,就在這一年,金兵攻陷汴京,宋徽宗、宋欽宗被擄北上,中原失陷,北宋滅亡,是為“靖康恥”。

紹興八年(1138年),在抗金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宋高宗與金首次議和。嶽飛堅決反對,上表稱:“唾手燕雲,正欲複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首以稱藩。”力主議和的宰相秦檜“見之切齒”。就在這一年的夏天,在一陣驟雨過後,嶽飛在鄂州衙署憑欄遠眺,但見滔滔大江滾滾東流,不免心潮洶湧澎湃,不勝感慨。嶽飛生於北宋末年,親眼目睹了中原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他少年從軍後,便以“精忠報國”為誌,轉戰各地,為的就是驅除胡虜、複我河山。而此時議和,他痛感坐失良機,收複失地、洗雪靖康之恥的誌向難以實現,在百感交集中寫下了這首《滿江紅》。

《滿江紅》是一首慷慨激昂、氣吞山河的詞作,風格豪邁,氣勢磅礴,意境廣闊,全篇豪氣幹雲,充滿了雄壯的愛國主義激情,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因此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千載後讀之,凜凜有生氣焉”。盡管英雄長眠,但此詞卻長盛不衰,數百年來,此中洋溢的浩然正氣和英雄氣概一直震撼著炎黃子孫的心靈,激勵了後世無數誌士仁人的抗敵愛國熱情。更令人震撼的則是嶽飛的悲慘結局,他因力主抗金而無辜被害。

本章實質講述的是宋與金的和戰過程。女真族壯大於北宋朝廷風雨飄搖之時,而這個滅亡北宋的敵人,一開始竟然是宋朝廷主動結盟的盟友,實在是曆史最大的諷刺。

1.海東青之路

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才剛剛過了新年,年輕的宋哲宗趙煦抱憾病死,年僅二十四歲。在向太後(宋神宗皇後,宋真宗朝宰相向敏中曾孫女)的主持下,性格輕佻的端王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被立為皇帝,是為宋徽宗,時年十九歲。

這一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剛好六十九歲,比宋徽宗整整大了五十歲。不過,已經步入古稀之年的他並不怎麼關心新一任的宋朝皇帝為什麼是趙佶,而不是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這並非因為他老糊塗了,他雖然年紀大了,可頭腦還算靈活,身手依舊矯健。他此時所想的,唯有海東青而已。從遙遠的東北正傳來一個消息,他的捕鷹使者,已經在“海東青之路”上被女真主隈、禿答部狙殺。在這位被宋朝視為勁敵的遼國皇帝看來,新一任的宋朝皇帝繼位,遠遠比不上“海東青之路”重開更為重要。

當然,此刻的遼道宗並沒有想到,所謂的“海東青之路”阻絕,其實隻是女真完顏部首領盈歌的一個圈套而已。

海東青之路興起的最初源頭,與北宋皇帝有關。北宋一度奢侈成風,以皇帝為首,王公貴族競尚北珠。所謂的北珠,其實就是一種大珍珠,產於遼東的大海中,因難以采取而成為珍貴之物。

長期以來,遼國一直通過榷場貿易與北宋交換物品,輸出布、羊、馬、駱駝、北珠、玉器等物,來換取北宋的香、茶、藥、犀角、象牙、蘇木、繒布、漆器、瓷器、□稻和各種圖書等。其中,北珠最為北宋看重,“朝貴已重尚之”,因此價格也最為昂貴,交換的價值也就最大。遼國為了換取更多的北宋物品,自然需要更多的北珠。

但獲取北珠並不容易。北珠藏於珠蚌中,成熟期大約在八月。而北方的冬天來得早,九月時海邊往往已經結上厚冰,取珠人即使能破冰入海,也無法抵擋水中的嚴寒,因此,北珠基本上就成了可望不可及之物。不過,世間萬物生生相克,當地有一種天鵝,專門以珠蚌為食,吞食蚌後,將珍珠藏在嗉(鳥類喉嚨下裝食物的地方)內。而海東青則是天鵝的天敵。因此,隻要能得到海東青,就能捕殺到天鵝,剖取北珠。

海東青是海東的一種名鷹,體型較小,但卻十分矯健,擅長抓捕水禽、小獸。根據元末明初大學者葉子奇在獄中寫成的《草木子·卷四》記載:“海東青,鶻之至俊者,出於女真。”經過馴養的海東青功能相當於獵狗,威力卻遠在獵狗之上,“放飛時,旋風羊角而上,直入雲際”,是極為珍貴的捕獵工具,尤以爪白的最為稀奇。

遼國不但需要更多的北珠,而且狩獵成風,因此玩鷹也成風,從皇帝到貴族,均以能擁有一隻海東青而自豪。遼國每年都要派使者到產海東青的女真部落地區征收海東青,得到海東青後,便快馬加鞭地返回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回京之路由此被稱為“鷹路”,又稱“海東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