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遼此時卻再一次發生內訌。耶律淳雖然打敗了宋軍的進攻,但危機並未解除,仍處在金、宋的夾擊之中,而擁立他的遼、漢大臣互相鉤心鬥角,爭權奪利,矛盾重重。在這樣內外交困的狀況下,耶律淳憂懼成疾,稱帝才三個月,便得急病而死,廟號宣宗,葬於燕京西郊香山。因為耶律淳無子,群臣議定由其妻德妃蕭氏為皇太後,主持朝政。漢人宰相李處溫見遼國大勢已去,暗中派人聯絡宋朝和金國,打算投降,結果被蕭太後發現處死。
耶律淳死後,北遼政局不穩,宋徽宗認為有機可乘,決定再次出兵攻取燕京,仍命童貫、蔡攸主兵,另以劉延慶為都統製。幸運的是,遼知易州(今河北易縣)高鳳和遼涿州(今河北涿縣)守將郭藥師先後投降了宋朝,由此打開了宋軍通向燕京之路。北遼受到嚴重打擊,蕭太後自知無力再戰,派使者到宋軍營乞和,表示願向宋奉表稱臣。童貫、蔡攸自以為勝利在望,驕橫無比,不將此事奉報朝廷,便自作主張地將北遼使臣趕出了軍營。
隨後,童貫命劉延慶領兵十萬,從雄州出發,以遼降將郭藥師為向導,渡白溝向燕京進發。北遼求和無望,不得不奮力死戰,遼將蕭幹引兵擊敗了劉延慶軍,劉延慶幹脆閉營不出,不敢再戰。郭藥師熟知北遼的情況,認為蕭幹兵不過萬人,已全部出動,燕京城內必然空虛,請劉延慶讓他率輕兵前去偷襲,並請劉延慶之子劉光世另率兵為後援。這個計策十分高明,劉延慶貪功,也同意了郭藥師這一請求。
當夜,郭藥師領輕兵六千,趁夜色悄無聲息地渡過盧溝,到天明時,到達燕京城,燕京城果然是座空城。郭藥師偷襲成功,攻占了憫忠寺,派人傳喚蕭太後前來投降。蕭太後密召蕭幹回城,蕭幹率三千精兵火速趕回燕京,與郭藥師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由於劉光世率領的後援部隊未如約前來,郭藥師勢單力孤,被迫撤出燕京城。
蕭幹又利用宋將劉延慶膽怯的心理,故意放消息說將要舉火為號,向宋軍發起總進攻。當時劉延慶還在盧溝對岸,遠遠看見火光,真的以為遼軍前來進攻,竟然匆忙燒營逃走。蕭幹縱兵追趕,一直追到涿水。一路上宋軍互相踐踏,屍橫百餘裏,軍器物資丟得到處都是。宋軍第二次攻取燕京又遭失敗。
宋軍兩次一敗塗地,不但丟盡了所謂大國天朝的顏麵,還讓金國看清了宋朝的真正實力,起了強烈的輕視之心。
童貫兩次攻遼失敗,之前的意氣風發全無,又怕皇帝降罪,便秘密派使者王□到金營,請求金軍出兵攻打燕京。金太祖阿骨打親自領兵攻打燕京,北遼蕭太後聞訊後十分恐懼,五次上表乞和,金太祖阿骨打都沒有同意。於是北遼將精兵布防在居庸關,打算扼險死守。大概是遼國氣數將近,連老天爺也不幫忙,金大軍到達居庸關附近時,剛好發生了山崩,滾落的大石壓死不少遼軍守卒,遼兵當即潰散,各自奔逃,金軍不戰而勝,順利過關。居庸關一開,燕京無險可守,遼將望風而降,北遼蕭太後和蕭幹、耶律大石等人逃出燕京,知樞密院左企弓、虞仲文、樞密使曹勇義、參知政事康公弼等率大臣奉降表向金太祖阿骨打請罪投降。這樣,金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宋軍屢攻不下的燕京。至此,遼國的五京全都為金人占領。
在一係列的事件中,金人看清了宋朝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羸弱,對宋朝態度日益強硬。當時遼國降臣左企弓等人深知宋朝底細以及燕雲地區的重要性,勸金太祖阿骨打不要把燕雲地區交還宋朝。左企弓特意獻詩給阿骨打說:“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國本來已經有瞧不起宋朝的意思,也打算在土地問題上背棄前約。而燕雲地區歸宋朝所有本是之前宋金聯合的基礎,加上其對中原無可估量的戰略地位,宋朝當然要竭力要回。為了索取燕雲之地,宋徽宗多次派趙良嗣與金國交涉,金國卻百般羞辱刁難宋朝使者。
當時金國上下都力主隻割涿、易兩州給宋朝,此時阿骨打已經患了重病,隻說:“海上之盟不可忘。如果將來我不在了,你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雖然同意歸還燕雲地區,但他還是認為宋朝攻燕京無功,又提出在原來的四十萬緡歲幣上,要將燕京地區的賦稅交給金來收取。趙良嗣與金國多次談判後,金國才同意每年增加一百萬緡,作為“燕京伐租錢”。除此之外,還提出包括遣返叛逃入宋的李處能等遼國舊臣、借糧十萬斛等不少附加條件。宋徽宗為了能夠要回燕雲地區,不惜以重金為代價,因而對金人要求一概表示同意。李處能等遼臣被送入金營後,均得到了遼人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