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就是在這個時候重新登上了曆史的舞台。不過不同的是,昔日挺身而出的英雄已經投降了金人。秦檜妻子王氏(前宰相王□孫女,李清照表妹)貌美而多智,與金將撻懶(完顏昌)私通,完全取得了金人的信任。據《宋史》記載:“蓋檜在金庭首唱和議,故撻懶縱之使歸也。”金軍到楚州(今江蘇淮安)時,撻懶派秦檜夫婦回國,命二人暗中做間諜。秦檜詐稱殺死防守士兵,奪駝逃回南方,經當時的宰相範宗尹的推薦,得到宋高宗的寵信,成了禍國殃民的大奸臣。
紹興四年(1134年)以後,南宋局勢日益穩定,朝中由主戰派張浚擔任宰相,南宋的五支主力軍——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吳玠各部分布宋金戰爭的全線,扭轉了改變了南宋初年的混亂無序狀態。其中,嶽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被稱為“中興四將”,均為當世名將。尤其是嶽飛、韓世忠先後率軍擊敗了金和偽齊的兩次南侵,戰功赫赫。宰相張浚對二人極為讚賞,多次向宋高宗稱讚韓世忠忠勇、嶽飛沉鷙,可以倚辦大事。嶽飛聲名日益崛起,就連皇帝都不得不對他格外側目。
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嶽飛的武階官升為最高的太尉,職銜也升為宣撫使。而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因在偽齊劉豫南侵時,不守廬州(今安徽合肥),退保采石(今安徽當塗北),幾誤大事,被宰相張浚彈劾,說其人沉溺酒色,不重國事,不宜仍握兵柄。於是宋高宗罷免了劉光世的兵權。本來宋高宗已經詔令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嶽飛統轄,但新任樞密使秦檜極力反對。
宰相張浚當時兼任都督,想將劉光世部收歸都督府,便將劉光世部劃給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製,並任命相州觀察使、行營左護軍前軍統製王德為都統製、劉光世舊部將酈瓊為副都統製。嶽飛認為呂祉不熟悉軍旅之事,而且王德位輕望微,不足以居酈瓊之上。但張浚認為嶽飛有私心,不過是因為沒有得到劉光世部而怨恨,沒有聽從。
果然不久後,酈瓊與其屬下八人把頂頭上司王德告到了都督府,都督府判王德有理。酈瓊還不服氣,又上告到禦史台。王德也反過來指責酈瓊。宋朝廷為了平息紛爭,將王德召往建康,將原歸王德統帥的部隊重新交給呂祉節製。酈瓊又向呂祉訴說王德的不是,呂祉不但大力袒護王德,還密奏朝廷,請求罷除酈瓊及統製官靳賽的兵權。但負責書寫密奏的書吏朱照泄露了奏語,酈瓊派人在半途搶劫了密奏,看了內容後,一怒之下殺死呂祉,率兵四萬投奔了偽齊劉豫。這就是著名的“淮西之變”。
“淮西之變”是南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兵變事件,主戰派張浚由此被罷相,從此閑置二十餘年,以致到宋孝宗趙眘即位後才重新被起用。不僅如此,這一重大兵變再次促使宋高宗對武將產生了高度警覺之心,嶽飛、韓世忠等人之前用戰功贏取的皇帝的信任,在這次淮西兵變後全部轉成了猜忌。宋高宗的思想由此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之前同意北伐迅即轉為求和,派往金國求和的使臣絡繹不絕,投降派秦檜也接替張浚當上了宰相。在宋高宗看來,國亡的巨痛和家破的深仇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保住他的皇位,之前宋軍血戰取得的戰果剛好也為他與金國議和提供了討價還價的砝碼。
宋紹興八年(1138年),金熙宗同意與南宋講和。金國使者到達杭州時,宰相趙鼎問及所割地界,金使竟然說:“地不可求,聽大金所與。”當時宋朝提出的議和條件是:送還宋徽宗趙佶的棺木;送還趙構生母韋氏;原屬偽齊的黃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地區還給南宋。金國的條件則是:南宋必須向金主稱臣納貢,趙構必須自動取消帝號及宋國號,隻作為金的一個藩屬。宋高宗和秦檜則完全接受,同意講和。
紹興八年(1138)十月,金派張通古為江南詔諭使到宋訂立條約,冊封趙構。消息傳開,宋朝野上下大為震動,群情洶洶,文武百官如趙鼎、張浚、韓世忠、嶽飛、張燾、晏敦複、吳玠、胡銓等紛紛上疏,反對和議。如當時李綱上疏力陳金使以“詔諭江南”為非禮,堅決反對和議;嶽飛在鄂州亦上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力諫和議為非;樞密院編修官胡銓上疏指出宋若對金屈膝稱臣,中原決不可複,並主張斬王倫(宋派往金國和談的使者)、秦檜等。疏中說:“願斬三人頭,竿之槁街,然後羈留敵使(指金使蕭哲),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寧能處小朝廷以求活耶?“胡銓的奏疏轟動一時,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