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親生兒子趙旉早夭後,宋高宗擔心自己的子嗣問題,決定在宋太祖的後代中選一名作為養子。自從宋太宗以“兄終弟及”即位後,北宋皇帝均為宋太宗子孫,為什麼宋高宗一定要選宋太祖的後代呢?不少人認為“斧聲燭影”的陰影一直籠罩在北宋頭上,而宋高宗深感宋太宗一族實在有負宋太祖,於是決定從宋太祖後人中選擇皇位繼承人。這種說法稍加推敲便會站不住腳。宋高宗連自己的父親宋徽宗和兄長宋欽宗都不管不顧,生怕他們歸國後奪了自己皇位,所以一味投降賣國。這樣一個完全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又怎麼會在意當年宋太宗是不是對不起宋太祖呢?何況到了宋高宗一代,與宋太祖的血緣已經相當疏遠。顯然,宋高宗選擇宋太祖後裔作子嗣,其中顯然有更深層的政治意味。宋高宗之所以得登大寶,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全然因為他是皇子中唯一的“漏網之魚”。他既非嫡出,也非長子,也不出色,母親韋氏地位低下,並不得寵。而且被拘禁在金國的兄長宋欽宗的存在,對宋高宗的皇位依然是個威脅。為了顯示嗣位的正統性,宋高宗絞盡了腦汁,“泥馬渡康王”的傳說便是他為了加強自己的“天命”形象而製造出來的輿論。北宋滅亡後,民間開始重新流傳陰森詭異的“斧聲燭影”,說“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更匪夷所思的是,傳說北宋滅亡的原因是宋太祖趙匡胤要借金人之手,報當年宋太宗趙光義暗中加害之仇,甚至連孟太後(宋哲宗皇後)也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傳說當然不可信,但宋高宗卻由此看出了宋太宗當年的“兄終弟及”在民間始終是非正統形象,這使得他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隻要從宋太祖的直係後人選一名來作為子嗣,定然能大大加強自己的正統形象。此時,宋太祖的後代已經相當龐大,傳孫已經有一千六百人。經過仔細選擇,最後留下了兩名孩子,其中一名瘦小的叫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眘),為宋太祖七世孫。當時宋高宗嫌趙伯琮太過瘦弱,怕不好養育,想留下另一名更壯實的孩子。剛好此時有一隻貓從兩個孩子身邊經過,趙伯琮一動不動,而壯實的小孩卻伸出腳去,踢了一下貓。這一腳踢走了貓不說,也踢掉了宋高宗對他的好印象,於是,宋高宗留下六歲的趙伯琮,交給張賢妃撫養。此時宋高宗才不到三十歲,仍然相當年輕,他還是抱希望將來能有自己的孩子,所以並沒有立即冊立趙伯琮為太子。宋高宗寵妃吳氏(後來的吳皇後)也收宗室子弟趙伯玖(後改名趙璩)為養子。張賢妃病逝後,趙伯琮也由吳皇後一並收養。之後,宋高宗分別封趙伯琮、趙伯玖為普安郡王、恩平郡王。一直到趙伯琮三十六歲時,吳皇後認為趙伯琮恭儉勤敏、聰慧好學,可當大任,勸宋高宗立伯琮為皇太子。據說宋高宗在趙伯琮和趙伯玖二人之間始終舉棋不定。後來,他終於想了個辦法:賜給趙伯琮和趙伯玖二人各十名美貌的宮女。幾天後,宋高宗又將宮女召回,結果,賜給趙伯琮的十名宮女仍然是處女,而賜給趙伯玖的宮女都已經不是處女了。於是,宋高宗覺得趙伯琮品行更為高尚,最後決定立趙伯琮為太子。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伯琮改名為趙眘,被正式立為皇太子。同年,宋高宗禪位於趙眘,趙眘即位為宋孝宗。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宋太祖一係。宋孝宗對宋高宗感恩戴德,謙恭而仁孝,並保持了終生。
宋孝宗沒有養父宋高宗被金人追得四處奔逃、無處藏身的慘痛經曆,因此對金人並不像宋高宗那樣畏金如虎、談金色變。他也是南宋皇帝中最有作為的一個。宋孝宗力主抗金,早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有所表現。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南宋朝廷中的大多數大臣都主張逃跑,當時還叫趙伯琮的宋孝宗十分氣憤,主動上書,要求親自領兵與金軍決戰。不過,經老師史浩的提醒後,為了避免宋高宗疑心,趙伯琮再次上書,請求在宋高宗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趙伯琮與權臣秦檜的關係一直很僵,主要原因是趙伯琮厭惡秦檜一味的屈辱求和。
宋孝宗一即位,便下詔追複嶽飛、嶽雲的官爵,依官禮改葬,同時令訪求嶽飛的子孫,特別加以錄用。嶽飛因為抗金而蒙冤被害,時人多為其不平。此時,最大的投降派秦檜已死,主和派宋高宗已經退位,宋孝宗詔書一下,大大鼓舞了主戰派的誌氣,朝野上下,均為之一振。宋孝宗隨即以手書召張浚入見,說:“久聞公名,今朝廷所賴唯公。”又起用遭到秦檜誣陷、流落二十年的辛次膺同知樞密院事,召回被秦檜貶斥的胡銓。
張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政和年間登進士第。宋高宗在應天府即位時,張浚趕來參與了皇帝登極儀式,任樞密院編修官,之後,又受到新任宰相黃潛善的賞識,升任殿中侍禦史。張浚一度依附黃潛善,對另一主張抗金的宰相李綱大加攻擊,直接導致李綱被罷相。但不久後,張浚與宰相黃潛善也有了矛盾。張浚有一次在奏對中提出:“無謂金不能來,當汲汲修備治軍,常若敵至。”意思是說,要像金人經常會來攻擊那樣努力備戰治軍,以求有備無患。這與一味求和的黃潛善意見相左,張浚因此被黃潛善排擠出朝。這件事應該對張浚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此後,他開始積極參與抗金的軍事活動。建炎三年(1129年),杭州發生苗傅、劉正彥兵變,逼迫宋高宗退位,張浚首倡勤王之師,平定了苗、劉之變。宋高宗複位後,張浚升任知樞密院事。後又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經營川陝,銳誌北伐。紹興七年,宋將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宋高宗原已答應將劉光世部劃歸嶽飛,以擴充其兵力,但遭到秦檜的強烈反對。張浚也不同意將劉光世部並入嶽飛軍,於是收歸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轄,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製、酈瓊任副都統製,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製。酈瓊不服王德的管製,多次向張浚申述,張浚卻沒有重視。酈瓊便幹脆發動兵變,殺死呂祉等人,率四萬軍隊叛變,投向金人所立的劉豫偽齊政權,這就是曆史上所稱的“淮西兵變”。張浚因為處置不當,引咎辭職。秦檜專政後,一味賣國投降,張浚則被長期排斥在外。但他一直力主抗金,在南宋朝野名望很高,是盛譽天下的抗戰派首領,金人也對他十分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