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靖康恥,猶未雪——宋與金(20)(1 / 3)

之後,投降派重占上風,金宋簽訂了“隆興和議”。辛棄疾不顧“歸正人”的身份,主動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論》(又稱《禦戎十論》),客觀地分析了宋金雙方的形勢,提出了周密詳盡的恢複大計和克敵製勝的戰略戰術;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議》,陳述抗金方略。他的政論文筆勢磅礴,充滿豪情,被後人視為南宋時期政論文的大手筆,隻是為詞名所掩,不為人熟知。

盡管辛棄疾念念不忘收複中原,積極上書建策,但在苟安的風氣下,他的一係列恢複中原大計如石沉大海,這使他陷入極度的悲憤和苦悶之中,便將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留下了大量感人肺腑的詩篇,從而成為繼蘇軾之後最傑出的豪放詞派詩人。他的成就不僅影響了南宋詞壇,對後世的影響也不可低估,正如清四庫館臣所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於翦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辛棄疾的這首《水龍吟》正是報國無門、悲壯激烈的心情的寫照。處在風雨飄搖中的國家,伴隨著飛逝而去的年華,建功立業的夢想留給詩人的除了綿綿不絕的詩意,還有深深的錐心之痛,讓詩人不禁流下了英雄淚。在黑暗如幕的年代,熱血英雄空有滿腔抱負和膽略,隻能□淚。

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茶販賴文政率眾在湖北起義。當時,江西、荊湖等地茶戶和茶販經常結成團夥武裝販運私茶,與官府多有衝突。賴文政起義後,從湖北攻入湖南、江西,屢敗官軍,聲勢日大。宋孝宗任命方師尹為江西提刑,節製諸軍,前去鎮壓,但方師尹畏死不敢上任。無奈之下,宋孝宗改任辛棄疾為江西提刑。這是辛棄疾南歸後首次擔任要職,他也不負所托,於當年九月將賴文政誘殺於江州(今江西九江)。

這樣,辛棄疾在長期擔任了地方小官後,最終步入了一方諸侯的行列。之後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撫使等職,從一個義軍的掌書記成長為南宋朝廷的封疆大吏。

任江西安撫使時,當地正值嚴重旱災。辛棄疾上任後,立即命人在大街上四處張貼賑濟榜文,隻有八個字:“劫禾者斬,閉糶著配!”立竿見影,非常有實效。連著名理學家朱熹聽說後,也誇獎辛棄疾說:“這便見得他有才。”二人由此結為莫逆之交。朱熹對辛棄疾的才華能力極為讚賞,稱讚他“卓犖奇才,疏通遠識”,“經綸事業,有股肱王室之心;遊戲文章,亦膾炙士林之口”。

朱熹,又字仲晦,晚號晦翁、雲穀老人、滄洲病叟、遁翁,別稱紫陽。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後居福建建陽。為南宋著名理學家,世稱“朱子”。朱熹幼年從父朱鬆學。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鬆病逝,朱熹遵父遺命,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裏依附朱鬆生前摯友劉子羽。劉子羽視朱熹如己子,建紫陽樓,以供朱熹母子居住,朱熹遂定居武夷。在五夫裏,南宋宿儒胡憲、劉勉之、劉子□均授朱熹以學。朱熹年僅十九即登進士。後與宰相趙汝愚結為死黨,協力對付權臣韓侂胄。韓侂胄一派最終獲勝,先後將朱熹、趙汝愚罷免出朝。韓侂胄一派執政後,開始全麵反道學。朝中反道學的大臣紛紛揭露朱熹道學的欺騙和虛偽,稱道學是偽學。朱熹辛苦經營的道學集團迅速瓦解,道學一片聲名狼藉。其實這是韓侂胄人為製造的用於打擊政敵的政治事件,凡是他的政敵,均被指為道學之人。慶元二年(1196年),道學被禁止,朱熹降官兩級,其學生蔡元定也被流放道州(今湖南道縣)。兩年後,朱熹病死。辛棄疾曾經與朱熹同遊武夷山,賦《九曲棹歌》,朱熹還為辛棄疾的兩間齋室親書“克己複禮”和“夙興夜寐”。朱熹死後,其門生朋友懼怕韓侂胄權勢,無人敢去送葬。唯獨辛棄疾不是道學中人,卻親自前往吊唁,還寫文章吊唁道:“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而朱熹名譽扶搖直上,成為所謂的聖人,則是後來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