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龍虎散,風雲滅——宋與元(7)(1 / 3)

猛烈的進攻從二月一直到三月。然而,經營多年的釣魚城防衛工事發揮了最大優勢。盡管蒙軍擅長攻城,攻城器具也十分精良,“專恃炮(並非後世火炮,而是投石機)為長技,以數百人拽一炮,中樓櫓立碎”(《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十一》),但在地勢險峻的釣魚城下,完全不能發揮作用,蒙軍始終徘徊在城下,無法前進半步。而遠在臨安的宋理宗也從奢侈荒淫的生活中驚醒過來,對釣魚城的戰局十分關注,采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任命呂文德為四川製置副使兼知重慶府,領兵入蜀,專解釣魚城之圍。這個呂文德,後麵在《戰襄陽》一篇中還要詳細提到他。

從四月初三開始,四川暴雨連綿,電閃雷鳴中,大雨一連下了二十天,蒙軍攻勢由此受阻。到了四月二十二日,天氣初晴,蒙軍立即集中精銳,偷襲城南的護國門,但未能得手。四月二十四日深夜,蒙軍繞道西北,偷攻外城,攻破城北出奇門至嘉陵江一側的“一字城”,一度登上城頭,與守城宋軍展開激烈搏鬥,殺傷多名宋軍。王堅聞訊立即率勇士力戰反擊,終於打退蒙軍,重新奪回了“一字城”。

五月,四川進入夏季,酷熱無比。蒙軍士兵耐寒不耐熱,軍中瘟疫蔓延,士氣十分低落。王堅則趁機在半夜率兵出城,偷襲蒙軍營地。蒙軍驚擾不安,日夜警惕,由於水土不服,又得不到好好休息,戰鬥力大為削弱。不少蒙軍將領勸蒙哥就此收兵,繞過釣魚城,直奔臨安。將領術速忽裏認為:頓兵堅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滅掉南宋。但蒙哥一生還從來沒有碰到過釣魚城這樣難啃的骨頭,他的憤怒和傲氣被釣魚城的頑強最大地激發出來,完全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無視天候、地理的不利條件,發誓要不惜代價奪取釣魚城。

這時候,宋軍援兵正由水路增援釣魚城,呂文德率戰船萬艘,沿長江溯江而上,於五月下旬與擔任阻截宋援兵任務的蒙將紐□在涪州相遇。呂文德采納將領曹世雄(後被賈似道迫害而死)、劉整的計謀,攻斷了紐□架設的浮橋,乘勝追擊,猛攻蒙軍部署在銅鑼峽的水上防線,一度取得了優勢。

六月初,呂文德最終衝破蒙軍的封鎖,進入重慶,隨即率艦千餘艘沿嘉陵江北上,救援釣魚城。到達三槽山西,與前來阻截的蒙軍遭遇。蒙將史天澤分軍為兩翼,跨江側射,親率舟師順流縱擊,奪宋戰船百餘艘,擊退呂文德援軍,並乘勢追至重慶。盡管增援釣魚城的宋軍為蒙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釣魚城下,但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釣魚城依然物資充裕。有一天,王堅命人將兩條三十斤重的鮮魚及百餘張蒸麵餅拋下城牆給蒙軍,並致信蒙哥,說“爾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意思是即使再攻打十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而相比於宋軍的鬥誌高昂,釣魚城外蒙軍的狀況就相當糟糕了,軍士畏暑惡濕,多有中暑者,瘧疾、霍亂等疾病也在軍中流行。

六月初五淩晨,蒙古軍前鋒元帥汪德臣率軍乘夜色突破外城馬軍寨,王堅率兵拒戰,形勢一度對宋軍不利。不料天快要亮時,突然天降大雨,蒙軍攻勢受阻,攻城的雲梯也被宋軍用木石擊斷,最終被迫撤退。

汪德臣見釣魚城地勢險要,防禦堅固,蒙軍無法攻破,竟然為了立功,單騎來到釣魚城下,想憑借一張嘴勸降守城宋軍。據說蒙哥曾評價汪德臣“汝身雖小,膽若山大”。汪德臣單身勸降之舉不但是膽若山大,而且是異想天開。宋軍的回答非常幹脆,就是直接扔下一堆飛石。汪德臣被城上飛石擊中後不久,就死在了縉雲山寺廟中,時年三十六歲。為了掩蓋不光彩的一麵,蒙軍對外宣布汪德臣的死因為病死。

蒙哥聽到汪德臣的死訊後,十分痛心,一度扼腕歎息,更加對眼前可望而不可及的釣魚城不勝其忿。他想來想去,認為釣魚城久攻不下,是因為蒙軍一直不知道釣魚城內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於是下令蒙軍在新東門外築一高台,打算窺探城內虛實,以便決戰。王堅得知蒙軍在城外築台後,料到蒙哥好勝,必定會親自登台窺探城內虛實,於是暗中命人做好了準備。

七月,蒙軍高台築成。七月二十一日,果然如王堅所預料的那樣,蒙哥親自登上高台,想看看這座令自己費神不已的釣魚城到底有何能耐。不料剛上高台,早有準備的宋軍炮石齊發,蒙哥當場中飛石受傷。七月二十七日,蒙哥不治身亡,死前怒火未息,留下遺言說:“日後攻下釣魚城,當盡屠城中之民。”他至死還是不能對敗在釣魚城之下釋懷,由此也可見釣魚城之戰當時酷烈到何等程度。這一史實就是金庸先生名著《神雕俠侶》中神雕大俠楊過飛石擊斃蒙哥大汗的故事原型。

與之前的汪德臣之死一樣,為了掩飾這一極不光彩的敗局,蒙古官方說法為蒙哥染病而死。即使蒙軍不願意承認,但根據《元史》本傳及元人文集中的碑傳、行狀等所載,不少隨蒙哥汗出征的將領均戰死於釣魚城下,蒙軍損失之慘重由此一目了然。

蒙哥一死,蒙軍無主,不得不北還回蒙古老家,釣魚城之圍由此而解。釣魚城之戰是蒙古軍南下攻宋以來遭受的最嚴重的挫折,尤其是這一勝利戲劇般地扭轉了整個局勢,蒙古大舉攻宋之役因蒙哥喪生釣魚城下而告終。誰都沒有想到,在各路蒙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南宋已經危在旦夕,甚至已經有大臣向宋理宗提議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曆史卻意外地因為這場釣魚城保衛戰而改寫了。

就在蒙哥主力大軍徘徊在釣魚城下之時,其他各路蒙軍均進展順利。蒙哥死時,其弟忽必烈正在搶渡淮河,渡河之後,立即進兵鄂州。鄂州地處長江中遊要衝,為南宋軍事重鎮,之前由於四川形勢岌岌可危,鄂州大部分宋軍已經前去增援四川,防衛空虛,隻有都統權州事張勝主事。忽必烈認為機不可失,決意要盡快攻下鄂州,直逼臨安。就當他率領大軍到達長江北岸黃陂(今湖北黃陂北)時,宗王末哥派人從合州趕來,告知蒙哥意外身死的消息,並勸忽必烈立即北返繼承汗位。但此次蒙古軍南下之前,忽必烈因為大力延攬漢族儒士、推行漢化政策,被蒙哥猜忌,剝奪了兵權,剛好諸王塔察兒攻東線無功受責,才改由忽必烈替代。忽必烈知道鄂州空虛,認為指日可下,因此不願意功虧一簣,決定繼續進兵。他派董文炳為先鋒,突破宋軍的水上防線,自己親率主力由陽邏堡渡江,駐營於黃州白鹿磯,遣人勸降無效後,開始圍攻鄂州。宋理宗急忙派大批人馬趕赴鄂州增援,宋名將高達率先突破了蒙軍的包圍圈,闖進鄂州城,與鄂州守將張勝合兵,並力拒守。

忽必烈在圍攻鄂州同時,另外分出兩路兵馬,一路前往湖南,準備與自雲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會合,另一路由大將鄭鼎率領,負責襲擾江西。鄭鼎軍長驅直入江西,直奔隆興(今江西南昌)。宋江西宣撫策應大使趙葵急忙從信州(今江西上饒)退保隆興。蒙軍溯贛江而上,攻臨江軍(今江西清江)知臨江軍陳元桂登城督戰,力竭不能敵,被俘後遇害。宋瑞州(今江西高安)知州陳世昌棄城而遁,蒙軍直入瑞州,又擾興國、南康(今江西星子)、撫州等州縣,江西大震。因為江西地僻兵稀,頗有無力解脫南宋京師臨安威脅之虞,宋廷震恐,一時遷都之議驟起。內侍董宋臣勸說宋理宗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戰火,左丞相兼樞密使吳潛也表示讚成,並自願留守臨安。軍器監何子舉、監察禦史朱貔孫等上疏反對,諫言遷都將引起“三邊”將士瓦解,盜賊蜂起。皇後謝道清也請留駐臨安以安人心。宋理宗擔心吳潛仿效張邦昌故伎,遷都之議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