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即使到了這個時候,忽必烈依舊沒有把握能奪取中原的錦繡河山。之前,蒙古鐵騎縱橫天下,唯獨在進取中原時遭到了極為激烈的抵抗,這一直令忽必烈心有所懼,但中原的繁華又令他追慕不已。因此惆悵地問臣下說:“天下何以得?宋何以亡?”元臣管如德(父管景模,原為宋將,以蘄州降蒙,蘄州即今湖北蘄春南,為名將餘玠故鄉)說:“襄樊,宋咽喉也。咽喉被塞,不亡何恃?”(《元史·卷一百六十五·管如德傳》)管如德到底是熟悉南宋情況的人,一句話一針見血,精辟地概括了襄樊的戰略地位。一語驚醒夢中人,忽必烈聞言後連連稱善,立即封管如德為湖北招討史,由此下定了滅宋的決心。
而襄陽失陷後,南宋朝廷並未認真地從中吸取教訓,權臣賈似道諉過於人,敗兵之將逍遙法外,正直之士反遭貶黜。到了這個局麵,南宋滅亡也僅僅是個時間問題了。
呂文煥的一生,本來可以是英雄的一生,但卻因為最後的結局,最終作為民族的罪人留名青史。盡管時人和後人完全能夠理解他的無奈和悲情,也可以解釋他開城投降是為了避免襄陽城中百姓免遭屠殺。但無論如何辯解,要投降的理由會有千個百個,而堅持抗戰的理由卻隻能有一個——這就是氣節。正因為有了氣節,有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抗元戰功遠不及呂文煥的文天祥才得以成為中國人民景仰的民族英雄。
呂文煥隨即被蒙古任命為襄漢大都督,作為元軍的先鋒繼續進攻南宋。不知道此時身份變換的他站在襄陽城頭的時候,是否還能回想起他曾經最愛的嶽飛的那句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怕死,則天下太平矣。”此時此刻,他心中又該是怎樣的波瀾,怎樣的感慨!
6.臣妾簽名謝道清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丞相伯顏率領的蒙古大軍雲集臨安城下。當時的南宋皇帝宋恭帝趙顯年紀尚幼,一切朝政由太皇太後謝道清(宋理宗皇後)主持。謝道清不思抵抗,一心投降,先後派出數批大臣出城議和。三月,伯顏進入臨安,接受謝道清、宋恭帝的投降,南宋從形式上正式宣告滅亡。對此,南宋宮廷琴師汪元量有詩寫道:
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
在詩中直呼太後謝道清的名字,顯然是諷刺她率先投降的可恥行徑,悲憤之情溢於言表。正因為謝道清以太後身份簽署了標誌南宋亡國的降表,所以她由此成為南宋曆史上最著名的太後。如果套用亡國之君的說法,她就是亡國太後。
謝道清,天台(今浙江天台)人。祖父謝深甫曾經當過宰相,在宋寧宗立楊貴妃為皇後的事情上出過大力,楊妃立為皇後後,一直很感激謝深甫。不過,到謝道清之時,由於父親謝渠伯早逝,謝家家道已經中落。宋理宗即位後,楊太後(宋寧宗皇後)突然想起當年謝深甫的大恩未報,於是派人接謝道清進宮,準備冊立其為宋理宗皇後。
宋理宗趙昀是宋朝曆史上來曆最奇特的皇帝,是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真正來自民間的皇帝。自北宋第二個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始,一直到南宋第一個皇帝宋高宗趙構,宋朝的皇帝一直都是趙光義一係。自宋孝宗趙眘開始,皇位才回到宋太祖趙匡胤一脈。不過,宋孝宗為宋太祖幼子趙德芳直係後人,而宋理宗則被稱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世孫,為宋太祖長子趙德昭的直係後人。即使宋理宗真為趙德昭後人,與宋寧宗同屬趙匡胤一係,但時代已經相當久遠,兩支在血緣上已經十分疏遠。
到南宋時,趙德昭的後世子孫已經非常落魄,完全沒有了皇族子孫的尊崇。宋理宗趙昀的親生父親趙希瓐不過是一個九品縣尉,而且早早過世,趙昀母親全氏無力撫養兒子,不得不寄居在娘家。由此可見,即使趙昀真是宋太祖的後人,也已經與一般平民無異。趙昀之所以出現在南宋政治舞台上,完全得益於太子趙竑(宋寧宗子嗣均早夭,趙竑為宋寧宗弟沂王趙抦之子)與權臣史彌遠之間的爭鬥。
丞相史彌遠與太子趙竑不和,決定廢掉趙竑的太子位,秘密委派親信餘天錫物色宗室子弟,以便將來替代趙竑。餘天錫四處尋覓,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嘉定十四年(1221年),餘天錫回鄉時路過紹興,天降大雨,餘天錫剛好到趙昀的舅舅全保長(保長是鄉裏的小官)家避雨。全保長聽說餘天錫是史彌遠的門客,便刻意巴結,還將外甥趙與莒(即後來的趙昀)介紹給餘天錫,說趙與莒是宗室子弟。餘天錫大喜過望,將趙與莒帶到臨安。史彌遠見趙與莒相貌端正,心中很是喜歡,便讓趙與莒寫字。趙與莒竟然寫下“朕聞上古”四字。史彌遠歎道:“此乃天命!”於是決定培養趙與莒。
姑且不論趙貴誠皇家血統的真假,趙與莒當時年僅十七歲,他幼年喪父,與母親長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不大可能有淩雲之誌。推斷起來,他應該是事先得到餘天錫的囑咐,所以才敢自稱是“朕”。但無論如何,他的命運由此開始了轉折。
為了教育趙與莒,史彌遠召來了國子監學錄鄭清之為之講學,鄭清之是當時名滿天下的大儒。史彌遠特意告訴鄭清之說:“皇子趙竑不能擔當大任,趙與莒很賢良,你要好好教導他。將來事成,我史彌遠現在的位子就是你的。但這語隻出於我的口,入於你的耳,如果有一語泄露,我和你都要被族誅。”鄭清之雖然名氣很大,但不過是個九品小官,為了前程,便一口答應下來。
之後,在史彌遠的大力推薦下,趙與莒被立為沂王趙抦(宋寧宗弟)之後,改名趙貴誠。這樣,趙貴誠就成了宋寧宗的侄子、太子趙竑的弟弟,初步具備了立儲的資格。史彌遠又在宋寧宗和楊皇後麵前大說太子趙竑的壞話,提出改立趙貴誠為太子。宋寧宗雖然昏庸,卻還知道趙竑才是自己真正的親侄子,因此沒有同意史彌遠的建議。太子趙竑的老師真德秀感覺到史彌遠有廢太子趙竑之意,擔心禍及自身,因此搶先辭去了東宮職務。太子趙竑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謀臣。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宋寧宗突然病重,不能處理朝政,史彌遠決定開始實施他的廢立計劃。雖然史彌遠策劃這件事已經很久,但他之前從未跟趙貴誠提及,於是先派鄭清之到沂王府告知趙貴誠,表示將要擁立其為皇帝。但無論鄭清之如何試探,趙貴誠始終一言不發。最後,鄭清之著急了,幹脆攤牌說:“我與丞相相交日久,承蒙他的信任,讓我擔任你的老師。現在你不答一語,我怎麼向丞相複命?”趙貴誠這才拱手答道:“紹興老母尚在。”表麵上似乎答非所問,卻非常巧妙地表達了想當皇帝的意願。史彌遠得知後,更加認為趙貴誠不是平凡之人。
閏八月初三,宋寧宗病死,時年五十六歲。《宋史》中援引鄧若水的奏章,指出宋寧宗是被謀害而死,顯然,這應該歸咎於史彌遠急於廢立。《東南紀聞》中則記載說,宋寧宗病重時,史彌遠專門獻上金丹百粒,宋寧宗服用後不久即去世。時人均認為史彌遠有毒殺宋寧宗的重大嫌疑。不過,宋寧宗一向身體不好,根據曆史記載,他無論走到哪裏,都有兩個小太監扛著兩扇小屏走在前麵,一屏上寫“少飲酒,怕吐”,一屏上寫“少食生冷,怕肚痛”,用來提醒自己,也可見他體質相當虛弱。
當時後宮由楊皇後主持,宋寧宗一死,楊皇後的立場就非常重要,不過,楊皇後事先並不知道史彌遠要發動宮廷政變。史彌遠當即派楊皇後的侄子楊穀、楊石進宮,向楊皇後提出廢立一事後,楊皇後堅決不同意。楊穀、楊石一夜七次往返於大內和史彌遠府邸,最後楊皇後權衡利害,終於同意。史彌遠立即派人去宣召趙貴誠,還特意吩咐說:“是沂王府的皇子(指趙貴誠),不是萬歲巷的皇子(指趙竑),如果搞錯了,你們都要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