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龍虎散,風雲滅——宋與元(11)(1 / 3)

元軍攻下襄陽後,忽必烈召阿術等還朝。阿術建議,宋朝正虛弱,應乘勢進攻,現在不滅宋,時不再來。於是忽必烈下詔,水陸並進,大舉滅宋。元兵二十萬,由左丞相伯顏統領。伯顏生長於伊兒汗國,因入朝奏事,被元世祖留用。此伯顏並非元順帝時主張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之伯顏。伯顏、阿術領一軍,由襄陽入漢水過長江,以降將呂文煥為先鋒。史天澤也是軍中統帥,但在進軍途中病死。右丞相博羅歡以及阿答海、劉整、塔出、董文炳領另一軍,自東道取揚州,以劉整為先鋒。

鹹淳十年(1274年)十二月,阿術軍自漢水渡江,宋將夏貴戰敗逃跑,鄂州都統程鵬飛投降。伯顏留阿裏海涯以四萬兵守鄂州,自領大軍東下,直指臨安。

鄂州失守後,群臣紛紛上書,要求賈似道親自出兵抗元,賈似道迫於朝野的壓力,被迫同意親征。他率領諸路精兵十三萬,還有大批裝載著無數金帛、器甲和給養的船隻,甚至帶著妻妾,軸艫銜接,綿延百餘裏。時任淮西安撫製置使的夏貴見過賈似道後,不談抗敵大計,卻從袖中取出一張字條交給賈似道。上麵竟然寫著:“宋曆三百二十年。”此時,宋朝曆時已近三百二十年,夏貴的意思是暗示宋朝國勢已盡。賈似道心照不宣,竟然點頭默許。

賈似道出兵時,曾經被他罵為“瞎賊”的汪立信受命為江淮招討使,遇見了賈似道。賈似道說:“端明,端明(汪立信授端明殿學士),不用公言,以至於此。”汪立信說:“平章,平章,瞎賊今日更說一句不得。”還說:“今江南無寸土幹淨,我去尋一片趙家土地上死,但要死得分明。”汪立信後見宋朝將亡,自殺殉國。

元軍一路勢如破竹,黃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朝守將望風而降。宋將範文虎也在安慶不戰而降,並隨伯顏入寇臨安。

賈似道率領的宋軍最終與元軍在池州下遊的丁家洲(今安徽蕪湖)遭遇,與另外兩路宋軍孫虎臣軍和夏貴軍共同迎擊元軍。盡管宋軍有絕對的優勢兵力,賈似道一看到軍情嚴重,又打算故伎重演,向元軍統帥伯顏送去荔枝、黃柑,請求輸幣稱臣,被元軍拒絕。賈似道立即命人暗中預備快船,做好了逃走的準備。戰爭一開始,孫虎臣軍首先潰敗,孫虎臣本人帶著小妾逃跑。另一路宋軍夏貴不戰而退。賈似道聞訊後驚惶失措,立即鳴鑼退兵。元軍乘勝追擊下,宋軍大潰,被殺死、溺死者不可勝計,水麵都被鮮血染紅,軍資器械及督府圖籍符印盡為元軍所獲。這一戰中,南宋水陸主力幾乎喪失殆盡。

賈似道當時被宋度宗尊為“師臣”,群臣視其為“周公”,卻如此不堪一擊,時人因而嘲諷道:“丁家洲上一聲鑼,驚走當年賈八哥。寄語滿朝諛佞者,周公今變作周婆。”

賈似道的敗退影響極壞,鎮江、寧國、隆興、江陰等地宋將棄城逃跑。太平、和州、無為的守將相繼投降。宋朝沿江製置大使、建康守臣趙□逃跑,建康降元。江淮招討使汪立信退至高郵,自殺殉國。元軍陷饒州,知州唐震、前宰相江萬裏不屈自殺。

賈似道兵敗誤國,朝野震動,群情激憤。而賈似道竟然還上書給太後謝道清,請朝廷立即遷都,由此招來更大的民憤。好投機的宰相陳宜中趁機上書,請斬賈似道以謝天下。謝道清考慮到賈似道是賈貴妃的胞弟,又是台州同鄉,隻將賈似道罷官放逐,貶往婺州(今浙江金華)居住。但婺州人痛恨賈似道,將他驅逐,於是又改貶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宗室福王趙與芮早痛恨賈似道擅權誤國,暗中招募公差,要在半路殺死賈似道。會稽(今浙江紹興)縣尉鄭虎臣因父親曾被賈似道誣陷發配,一直想要報仇,便欣然應命監送。賈似道前往貶所時,隨行還帶著侍妾有數十人,但都被鄭虎臣設法趕走。一路上,鄭虎臣不斷羞辱賈似道,將賈似道所坐的橋子的橋蓋除去,讓其暴曬在太陽下。到了福建漳州木棉庵,鄭虎臣讓賈似道自殺以謝天下。賈似道說:“太皇太後許我不死,有詔即死。”鄭虎臣隨即將賈似道拖到廁所中殺死。但鄭虎臣也隨即被宰相陳宜中派人捕殺。

元軍乘勢長驅東下後,南宋各地官吏大都丟印棄城,望風而逃。謝道清與右相陳宜中主持朝政,毫無備禦良策。德祐元年(1275年)十一月初,元參政阿剌罕率領十萬步騎,自建康(今江蘇南京)出兵南行,敗漂陽宋軍,攻克廣德,兵鋒直指獨鬆關(今浙江安吉東南獨鬆嶺)。

獨鬆關的得名,據清同治《安吉縣誌》記載:“相傳鬆皆一管兩毛,惟此處鬆一管一毛,故名獨鬆。今驗之猶然。”明代小說家施耐庵在其名著《水滸傳》中對獨鬆關的麵貌作過詳細介紹:“那關兩邊,都是高山,隻中間一條路。山上蓋著關所。關邊有一株大鬆樹,高可數十餘丈,望得諸處皆見。關下盡是叢叢雜雜的鬆樹。”而宋江與方臘在獨鬆關的一場大戰,更是打得慘烈異常,盧俊義連攻數日不下,還折損了雙槍董平、沒羽箭張清、小霸王周通等梁山好漢。最後還是孫新、顧大嫂扮成逃生難民,發現了關後有一條小路,這才能“智取獨鬆關”。

宋江與方臘起義是北宋宋徽宗時代的事,北宋滅亡後,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獨鬆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便日益凸顯了出來。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軍大舉南下,兵至獨鬆嶺下,金軍統帥金兀術(名完顏宗弼,金太祖第四子)見獨鬆關地形險要,無人把守,不由失聲大笑說:“南朝無人,此地若遣數百甲兵守候,吾豈能插翅飛渡哉!”由此可見獨鬆關關隘要地之位置。但是金兀術沒有料到的是,宋將嶽飛早已經在此地布下伏兵,金軍倉促應戰,丟盔棄甲,幾乎全軍覆沒。至今,獨鬆關尚有“後寨”、“大敗地”、“穆王城”,“嶽征塢”、“營盤山”等具有紀念意義的地名。

金軍潰退後,宋高宗認識到獨鬆嶺的重要,為了拱衛京師,便下令在獨鬆嶺壘石為關,關南五公裏處,左有百丈關(位於百丈嶺上),右有幽嶺關(位於幽嶺上),合稱為“獨鬆三關”。關上建有兵營、立有弓箭房,關門就在驛道上,獨鬆關因而成為著名的雄關險道。獨鬆關東南至溪口為溪徑穀地,長二十公裏。溪口踞通道穀口,謂三關要路。獨鬆關東西有高山幽澗,南北有狹穀相通,為臨安經廣德通建康之咽喉要地。此後,獨鬆關號稱“京畿門戶”,成為南宋京師的西北大門。

而在獨鬆關建關一百四十五年後,元軍再次揮兵南侵,直逼獨鬆關下。當時守衛獨鬆關的是宋將張濡,以浙西安撫司參議官的身份,領有精兵數千,扼守於此。張濡,字子含,一字澤民,號鬆窗,南宋初年著名大將張俊的四世孫,張濡的孫子張炎便是著名的遺民詞人。

就在八個月前,元世祖忽必烈派遣禮部尚書廉希賢、工部侍郎嚴忠範、秘書丞柴紫芝為國信使,持國書赴臨安,勸南宋投降。出發前,廉希賢曾請求派重兵護送,元將巴延說:“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反致疑耳。”(《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一》)不同意派兵護送。但廉希賢堅決要求,巴延便給了他五百兵。這一撥人馬要到臨安,必須經過獨鬆關。結果到達獨鬆關時,守關的宋軍不知道對方是使者,貿然出兵襲擊,嚴忠範當場被殺死,廉希賢也被張濡的部下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