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龍虎散,風雲滅——宋與元(12)(1 / 3)

揚州位於運河之南、長江之北,是宋都臨安的北門,一直被南宋作為防守的重點。李庭芝初到揚州時,這裏經過連續不斷的戰爭,處處殘垣斷壁,一片凋零景象。李庭芝花了很大力氣繁榮經濟,擴充軍備,甚至還拿出自己的積蓄賑濟災民,民得以安,百事俱興。跟盂珙一樣,李庭芝重視人才,四處網絡淮南人才。他聽說楚州鹽城(今江蘇鹽城)籍進士陸秀夫(文天祥同榜進士)很有才華,就將其招為幕僚。陸秀夫性情沉靜,矜持莊重,沉默寡言,人們都認為他性格怪僻,很難接近,也很少人能與他合得來。但李庭芝發現他治事有方、穩重幹練,所以一直很器重他。後來李庭芝官職升遷,也仍然把陸秀夫帶在身邊。在李庭芝的大力招攬下,淮南聚集了天下賢能之士,時人因此稱讚說:“得士最多者,淮南第一,號稱小朝廷。”

雖然李庭芝與賈似道的關係表麵上看來一直還不錯,但畢竟不是同道,李庭芝並沒有成為賈似道這一路的人,這直接導致了他後來率軍援救襄陽時,始終受到賈似道心腹範文虎的牽製,一直勞而無功。襄陽失守後,朝中震動。群臣紛紛上書,請求追究襄、樊失守的責任,要求將怯弱逃跑的範文虎斬首,但賈似道有意庇護,範文虎隻降一職,改任安慶知府。李庭芝受的處罰卻比範文虎要重得多,被罷官免職。直到鹹淳九年(1273年)十月,元軍大舉進攻,兩淮地區危急,而兩淮安撫製置使印應雷剛好在這時候暴死,南宋朝廷逼不得已,才重新起用李庭芝為兩淮安撫製置使,專守揚州。

李庭芝到任後,與驍將副都統薑才協力守禦。此時南宋朝廷危在旦夕,李庭芝幕府幕僚紛紛辭職,唯獨陸秀夫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深為感動,感到以陸秀夫的人品才幹,在自己的幕府實在太過委屈,於是鄭重推薦給朝廷,陸秀夫由此調往臨安,官任禮部侍郎。陸秀夫多次上書,請求到前線抗敵,但均沒有結果。據說伯顏率元軍逼近臨安時,聽說了陸秀夫等忠義之士的事跡時,不禁歎道:“宋朝有這樣的忠臣,卻不知重用。如果重用的話,我還會在此嗎?”

伯顏進逼臨安時,派人分別招降負責守衛淮西的宋將夏貴和負責淮東的李庭芝。淮西製置使夏貴殺害了堅持抗元的部屬洪福,以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縣投降了元軍,淮西不戰而落入元軍之手。李庭芝則堅決拒絕了招降。伯顏立即派阿術率大軍包圍了李庭芝所駐的揚州,以牽製淮東宋軍。阿術因久攻揚州不下,於是就在城外築起長圍,自揚於橋至瓜洲(皆在揚州以南),東北跨灣頭至黃塘,西北至丁村務,又立堡灣頭作為元軍大本營,斷通、泰、真、高郵、寶應等地對揚州的糧援,想通過實行長久圍困,使揚州糧盡援絕而不攻自破。為了突破元軍的封鎖,薑才屢次出擊,均無功而返。

元軍統帥伯顏入臨安後,取得太後謝道清手詔,命人到揚州諭降,但遭到李庭芝的拒絕,義正詞嚴地說:“奉詔守城,未聞有詔諭降也!”謝道清為了討好元軍,又下了一道手詔,派使者告訴李庭芝:“我與嗣君皆已附元,卿還為誰守城?”但李庭芝照舊不為所動,下令用弩箭射退持詔招降的使者。雖然李庭芝不肯奉謝道清詔投降,但當他聽說元軍要押送南宋皇室北上時,立即派薑才率軍到瓜洲奪駕,但未能成功。

不久,揚州城中糧盡食絕,軍民仍拒守不屈。趙昰在福州被遺臣立為宋端宗後,召李庭芝為丞相。李庭芝積極響應,於是留部將朱煥守揚州,自己與薑才率部趕往福建,剛剛到達泰州,就被聞訊追來的元軍重重圍住。此時,留守揚州的朱煥已經投降了元軍,泰州守將孫貴感到大勢已去,也開城投降。李庭芝聽說後,知道事已不可為,於是投水自殺,但水淺未死,與薑才一道被俘。元將阿術對李庭芝、薑才二人的忠義非常佩服,想勸降並重用他們。但朱煥擔心李庭芝與薑才受重用後對自己不利,竟向阿術說:“揚州自用兵以來,屍骸遍野,都是李庭芝與薑才造成的,不殺他們更待何時?”於是李庭芝與薑才同時被元軍殺害。之後,通、滁、高郵等州軍也相繼降元,淮東之地全部被元軍所控製。

臨安陷落前,由於大批宋臣逃走,甚至包括宰相陳宜中,謝道清不得不臨時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城與元軍談判。文天祥當時還有保全南宋皇室的幻想,對元軍主帥伯顏說:“北朝若要宋為屬國,全軍北還為上策。若要毀宋宗社,則江浙閩廣尚多未下,是利是禍還不知道,恐怕兵連禍結又自此開始。”伯顏見文天祥舉動不凡,疑有異誌,於是將其拘留在軍中,隨即派人押解北上。經過鎮江時,文天祥乘元兵不備,和下屬杜滸等十二人於夜間逃出,直奔當時尚在宋軍手中的真州。

當時有謠傳說元軍派一個宋朝投降的丞相回去勸降,還在堅守揚州的李庭芝誤以為文天祥就是此人,命真州守將苗再成殺文天祥。幸好苗再成不忍心下手,將文天祥騙出城外,故意讓他離去。文天祥被誤解後,還想到揚州找李庭芝說個明白,不料李庭芝已發出告示緝拿他。文天祥隻好改名換姓,從海上趕到溫州,途中經曆了九死一生。這期間,文天祥寫了很多詩,後輯成一集,題名《指南錄》,記敘了他這次異常艱險的行程。文天祥到達福州後,立即被任命為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即使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福建小朝廷仍然陷入了黨爭:外戚楊亮節以國舅自傲,“居中秉權”;文天祥對張世傑擅權極為不滿,又與宰相陳宜中意見不合,遭到張世傑和陳宜中的大力排擠,被迫離開了小朝廷;蘇劉義受壓製,鬱鬱不得誌;陸秀夫也與陳宜中發生分歧,被彈劾免職。張世傑頗為欣賞陸秀夫,不滿陳宜中的作為,說:“現在是什麼時候了,你還動不動就罷免人?”陳宜中這才又召回了陸秀夫。一個尚在漂泊中的流浪政權,在如此不穩定的情況下,群臣隻顧爭權奪利,黨爭不已,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不久,元軍進攻福州,張世傑等率軍護送宋端宗登舟入海,駛向泉州。泉州宋朝宗室組織了一萬餘人出迎,卻被宋閩廣招撫使蒲壽庚阻止。蒲壽庚為回回人(一說占城人,在今越南境內),寄居中國多年,不但當著宋朝的官,還壟斷了海上貿易,財力雄厚,獨霸一方,泉州一帶的海船都受他控製。之前元軍統帥伯顏曾派人招降,蒲壽庚已經有投降元軍之意,因此不讓宋端宗一行人進入泉州城。而張世傑因為船隻不夠,於是強行征用了蒲壽庚的部分船隻。蒲壽庚勃然大怒,發兵殺死了泉州城內的宋朝宗室。張世傑等無力與蒲壽庚糾纏隻好離開泉州,流亡潮州。

此時的小朝廷如驚濤中的一葉小舟,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楊太妃垂簾聽政,“與群臣語,猶自稱奴”,毫無太後的身份。群臣朝會時,經常黯然垂淚,淚滿衣襟,一派淒涼景象。但盡管如此,絕大多數人都堅持留在了流亡小朝廷的身邊,隻要小皇帝宋端宗還在,就還有最後的一線希望。

文天祥離開福建小朝廷後,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號召各地起兵,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畢竟勢單力薄。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從福建進入江西,打算先圖江西,再與江淮、浙東、閩廣聯成一片,支撐起南宋東南半壁河山。文天祥在江西取得一些進展,率眾奪取了不少縣城,進駐興國,派部將趙時賞、鄒渢分別領兵攻打贛州和吉州的州城。元軍李恒(西夏人)部發動反攻,趙時賞、鄒渢均戰敗,與文天祥一起撤到廬陵。元軍追至廬陵,文天祥部下的老將鞏信率領士兵數十守方石嶺的山口,為了掩護文天祥撤退,鞏信等全部犧牲。然而到了第二天,文天祥一行又被元軍追及。為了讓文天祥脫身,部將趙時賞自稱“文丞相”,被元軍抓去,被害犧牲。文天祥收拾殘部,進入五嶺山中。次年二月,才又進兵廣東海豐,向潮州移動,準備和張世傑部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