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喧嘩與騷動》中哲學思想的解讀(2 / 3)

整部小說通過對特定年代美國南部的地主階層的興衰記敘,展現了宏大的曆史主體,也表現了明顯的悲劇傾向和哲學思考。

二、《喧嘩與騷動》中的哲學思考

在整部《喧嘩與騷動》中,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作者的哲學思考,尤其是生命哲學思想,在整部小說中都可以說是十分鮮明而明顯的。通過對《喧嘩與騷動》的哲學思想的探尋,特別是生命哲學的探尋,我們可以對《喧嘩與騷動》做出更完整的、深層次的理解。

(一)福克納與生命哲學

福克納作為美國著名的小說家,在自己的創作中一直努力嚐試能夠把握時間的複雜性和包容性,在這種複雜性和包容性的把握之中凸顯出生命的張力。福克納從文本本身,包括文體和人物的刻畫方麵都注重了這種生命哲學的嚐試,在人物刻畫和情節塑造的過程中,福克納一直注意將時間上的複雜性和包容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人們用“沒有結局的鬥爭”來形容福克納的小說。同時,福克納在自我的體驗方麵也塑造了一種概念性的規範。他認為生命的本身是不斷運動的,是變化的。這也是福克納繼承了柏格森的哲學的基本特點,在生命本身的這種流動和變化中,實際上也就對人們之間的矛盾構成了很好的建構,因這種生命變動而產生的矛盾給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福克納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恰當地把握了這種流動和變化。在福克納的小說中,每一個人物都在構建自己的生命體驗,在這種體驗中,人還需要不斷地對自己經曆的事件和曆程進行自我評價,並不是一味地停留在過去的模式中,也不是在某一時間中固定不變,而是不斷地在時間發展和流動中發生變化並適應變化。在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中,那些不能夠適應時間變化的人,最終都走向了滅亡,比如長子昆丁的結局。而適應時間變化和生命經驗發展變化的人,則通過另外的形式存活了下來,比如外出闖蕩的凱蒂。通過對《喧嘩與騷動》的構造,作者福克納也在整部小說中闡明和實踐了他的這種哲學觀念。

(二)《喧嘩與騷動》中的生命哲學

《喧嘩與騷動》可以說是福克納第一部比較成功的作品,也是表現他關於生命體驗和整體社會文化、背景變遷的重要作品。在《喧嘩與騷動》中,大部分人物的生活都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甚至是戲劇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使得他們的生命體驗和經曆在不斷的洪荒變化中延展了適者生存的理念。在小說構建的整個康普生家族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莫名地存在著一種不安和恐懼,這樣的感情實際上也是他們作為沒落的南方地主族群的通病,或者說他們已經感到了自己沒落的境遇與結局,是與延綿的生命相對的,是走向死亡的預示。

在福克納的構造中,昆丁的角色明顯是缺少生命的彈性與張力的。這種死板的、缺乏生命彈性與張力的枯葉般的生活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這樣的生活使得昆丁在日後的生活中一直處於一種呆板的、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生命是缺乏自我的創造力的。在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構造的哲學大廈中,這樣的性格和缺乏生命的張力的表現最容易遭到生命曆程的淘汰。昆丁目睹了自己的妹妹凱蒂從風流成性到不得不因為懷孕嫁給另一個男人,再到被拋棄後將自己的私生女寄養在別人家裏獨自出去闖蕩等一係列的遭遇,這與他固有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衝撞。在昆丁的概念中,自己的家族和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都應當是高貴的、受過教育的,並且在儀表上是端莊的、典雅的。這樣的頑固認知也使得昆丁這個古板的人故步自封,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最終,昆丁因為受不了妹妹凱蒂的種種行為而投河自盡,這樣的投河自盡實際上是蘊涵著象征的意味的,它是對昆丁的不能接受執拗不變的、無張力的生命的判定,使其走向了滅亡和消逝。與昆丁相對的是他的妹妹凱蒂,凱蒂生在一個傳統的沒落貴族家庭中,在這樣的環境下,偏偏造就了凱蒂不為傳統的倫理道德所束縛,而走向了極端開放的、輕佻的、放蕩的性格。在凱蒂的生命曆程中,可以說是和哥哥昆丁相對的,是具有張力的、具有彈性的生命體驗。在妹妹凱蒂因為懷孕而不得不嫁給另外一個男人的時候,這種變化其實已經顯示出了妹妹凱蒂的叛逆的、彈性的生命本質。而之後由於被自己的丈夫發現了她的隱情而被無情地拋棄的時候,她更是做出了一個決定——將自己的私生女寄養在他人家裏,而後自己出去闖蕩。這樣的曆程其實也是凱蒂對生命的一種反叛,而這樣的反叛則恰恰應了適者生存的生命哲學的思想。在凱蒂的反叛和外出闖蕩中,她以另一種形式存活了下來。而自己的哥哥昆丁代表的沒落的南方地主貴族階層的投河自盡實際上是象征了當時的一個族群:保守、頑固、不思進取、不知變通,終將在死板和教條中走向整體的滅亡。凱蒂代表的新生的、反叛的、充滿了彈性和張力的生命則在另辟蹊徑後獲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