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克納《聖殿》小說中經典人物特點研究(1 / 3)

福克納《聖殿》小說中經典人物特點研究

專題福克納論

作者:李清華

《聖殿》完成於1931年,是威廉·福克納的經典作品之一。正是因為這部小說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各國學術界對它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從經典人物特點的角度進行探討。

一、女性與自然之間的比擬關係

在當時有一些生態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與自然之間有著必然的聯係,她們都是在男性的主宰之下。而這個主宰女性與自然的根源就是當時處於社會統治思想的父權主義。很多人認為女性與自然之間驚人地相似,她們之間的關係比男性與自然的關係更為親密。

(一)女性的身體與自然一樣都有著被占有的特點

大多數人都認為《聖殿》這部小說主要是講述一個被強暴的可憐女孩的故事。這個可憐的女孩不僅被強暴,還被秘密關押在一個妓院裏,失去了人身自由。“金魚眼”認為,女性是一個供他泄欲的工具。所以,他對女性的身體有著非常明顯的鄙視態度。另外,小說中多處可見描寫殘破自然界的片段,這也與男權主義及對女性的鄙視有著密切關係。在小說中,“金魚眼”代表的是機械工業,這與自然是完全對立的存在。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女性與自然一樣,都在男性的主宰之下,沒有社會地位。

(二)女性與自然是相一致、相統一的

在這部小說中,女性的身體如同自然一樣被男性占有和主宰,並且他們之間的相似之處還不僅於此。這部作品的主要內涵在於,作者要將譚波兒比作一隻學舌的鸚鵡,她就像自然一樣沒有話語權,它們同樣具有被動性。在作品中譚波兒多次化身為鸚鵡,變成一隻沒有思想、沒有自由的動物,一切都掌握在別人的手中,包括生命。當危險來臨的時候,她隻能用“我爸爸是法官”來保護自己。她父親命令她做偽證,隻能在法庭上像鸚鵡學舌一樣去回答問題。在作品中,這位可憐的女孩就像自然一樣沒有主動權,沒有話語權。

在閱讀時我們可以發現,福克納一直沒有寫出譚波兒說的什麼,隻是簡單地說譚波兒一直在喃喃自語。讀者隻能聽到譚波兒在說話,但是始終不知道她在說什麼。其實,她很清楚地預見了她會被強暴,於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對著一個老人大喊大叫,但是恰巧這個老人又聾又啞,她的話語很自然地又被忽略了,“就像炙熱的水泡掉進了寂靜的海中”。作者在這裏故意安排了一個聾啞老人就是為了表達譚波兒的失語性和無助,這個巧妙的設計極具諷刺意味,她的呼喊不會有任何的作用,隻能被外界所主宰,她的人生與生命沒有任何的自由度可言,隻能屈服於男權主義的思想之下。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動的,她不可以反抗與呼籲。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可憐的女性與自然有著驚人的相似,她們在受到傷害的時候,都不能抗爭,都沒有話語權,隻能默默承受。作者福克納是一位偉大的預言家,他在作品中充分表現出生態女性主義的思想,這也使他成為一個徹底的生態女性主義者。在他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種種社會黑暗麵與弊病,其解決之道隻有男性、女性以及自然的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二、自戀的“金魚眼”

(一)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也就是變態的自戀,病態的自戀。這些人過分地誇大自己的能力與成就,認為關於自己的一切都超出別人的常規之外,不能與他人相比;他們總喜歡不切實際地幻想;總認為自己超越一般人,總相信自己有超出常人的優秀之處;但是他們的內心是空虛的,他們的價值需要別人的肯定來證明。一旦遇到別人的否定,他們不去審視自己的不足,而是將錯誤歸結於他人身上;而麵臨困難與挫折的時候,他們容易羞辱、憤怒,甚至是絕望。科學家認為這種自戀型人格障礙不是建立在發病者與他人關係基礎上的,因為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但是他們還必須依賴他人的評價才能繼續生存。科胡特認為幼兒時期缺乏關愛是造成這一病症的主要原因。缺陷的人生導致了他們缺陷的性格。因此,專家認為,對於這種病症應該采用滿足評價法,即治療師樹立起自己的形象,然後填補他們缺少的關愛,才能重建他們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