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威廉·福克納《我彌留之際》的藝術賞析(1 / 3)

威廉?福克納《我彌留之際》的藝術賞析

專題福克納論

作者:莫興偉

曾被認為是美國文學荒漠的南方地區,在20世紀初期出現了很多作家。南方的社會生活賦予了他們文學創作豐富的題材背景,而其作品的文學樣式也豐富多樣,這些都讓他們的文學作品足以和美國北方的文學比肩。在這些作家中,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是南方作家的代表,發表於1930年的早期作品《我彌留之際》講述的是美國南方窮苦白人家庭的瑣碎事情,采用了現實主義和意識流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一、人物自私冷漠

艾迪的生活一直都是艱辛和單調的,飽受下層社會的貧困之苦,忍受著愚昧無知,這逐漸使她變得冷漠自私、古怪荒謬。她當小學老師的時候,並不喜愛自己的工作和學生。因為在她看來,每個學生所流的血是不同的,都有著各自的秘密,都有著自私的想法,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她希望看到學生犯錯誤,然後她就可以用鞭子來教訓他們。她認為自己對學生的鞭打會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厲害,會讓自己了解到學生的秘密和自私的想法,會讓自己的血在學生的血液裏留下永遠不能抹去的痕跡。這樣的做法是對學生從心理層麵的拋棄,但是她的心靈是孤獨的,因此她又渴望和學生融合。在她看來,要讓自己的血和學生的血流到一根血管裏,就必須用鞭子抽打他們。這反映出的是可怕的自私和強烈的占有欲。福克納通過她與學生關係的描寫,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心靈被現實和傳統扭曲了的人物形象,讓我們看到了艾迪的孤獨、瘋狂、冷漠和自私。

艾迪在對待自己的家人時和對待自己的學生一樣冷漠自私。由於孤獨的苦寂,艾迪和安斯結了婚,但是她和安斯是沒有真正的感情的,他們的婚姻也隻是一個空殼。她從內心排斥安斯,從沒有真正愛過安斯,因此他們的婚姻並沒有讓她擺脫孤獨的苦寂。她深受虛無主義的影響,對愛情從來沒有真正投入過,自然得不到回報,所以她的孤獨和寂寞日益嚴重。安斯對於她而言,僅僅能夠進行外在的交流,而無法深入內心溝通。他們這種空殼的婚姻讓艾迪的性格變得更加的扭曲,甚至她曾設想死後如何對安斯進行報複。她曾說,她對安斯的報複方式不會讓安斯察覺到自己是在報複他。達爾出生之後,她要求安斯答應自己等她死後把她安葬在傑佛遜。這種報複方式不僅會使得安斯飽受旅途奔波之苦,還會讓他的心靈遭受很大的折磨和煎熬,因為她認為安斯會想:“艾迪死後也不願和自己安葬在一起,她從來就沒愛過自己。她從內心徹底拋棄了自己,認為自己已經死了,然而自己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

二、深化主題的重複藝術

卡提甘納曾說,重複的寫作技巧是為福克納所擅長的。在這部作品中,重複的技巧在本德倫一家同艾迪的關係上得到了體現。小說中的59節獨白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艾迪之死和她死後對安葬的要求。小說的結構線索就是艾迪對家人做出的死後將她葬於傑佛遜的要求。對艾迪的要求,本德倫一家人重複地進行著,而對於父親的話語艾迪也重複提及,她曾三次在她的獨白中提及,人在世上活著就是為了死後的長久安眠做準備。這句話構建了她生活的基本架構,在不同的階段,她都會對這句話進行全新的解讀。可以說她的一生都在解讀父親的這句話。在人生的第一階段,這句話讓她感到人生的虛無,甚至希望自己從未來到過這個世界,她對生養自己的父親抱有怨恨。當她懷上達爾後,她感到似乎是被欺騙了,內心異常的憤怒。在達爾出生後,她便要求自己死後要安葬在傑佛遜,這時她感到父親的話是正確無誤的。“從那個時候我感到父親的話是正確的,父親之前不可能知道自己話語的正確性,而我同父親一樣,早先也無法知曉自己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