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威廉·福克納《我彌留之際》的藝術賞析(2 / 3)

在她懷上朱厄爾後,又一次對父親的話進行了重複:“活著就是為了永久的安眠做好充分的準備。”艾迪在這裏暗指人活在人世間的時候應當做一點自我滿足、自我欣慰的事情,以此來證明自己曾在世間存在過。文中人物對同一句話的不斷重複,有效地深化和揭示了作品的主題,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小說的情節圍繞安葬艾迪的曆程展開,在途中,本德倫一家人表麵看起來團結緊密,協力合作,為滿足艾迪的遺願而不怕勞苦,但是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問題考慮,從來不與他人真正地交流自己的想法。他們所重複的事情不僅是將艾迪安葬在傑佛遜的遺願,而且還重複著艾迪的性格。文中巧妙運用內心獨白,將人物的孤獨狀態充分地展現出來。作品中,每個人和他人的內心獨白都是分割開來的,這種形式上的分離將人物之間的孤立狀態明顯地展現出來。

三、豐富的審美體驗

文學和想象的是分不開的,對讀者而言,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需要借助想象的力量來感知藝術之美。一部文學作品能否給讀者以獨特的閱讀感受和審美體驗是決定其藝術價值大小的關鍵。作品《我彌留之際》對傳統的文學整體觀進行了突破,對故事進行了多視角的構建,打破了線性敘事結構,對傳統的閱讀順序進行了改造,使得讀者的理解難度增大了。從不同的人物視角,作者反複敘述了同一故事,並且每次敘述隻涉及故事的一個方麵。在讀者閱讀時,必須對前麵的情節進行回顧,才能夠將故事的來龍去脈掌握清楚;要想對整個故事情節有清楚的了解,就必須將全書讀完。這部作品對故事結果首先進行了敘寫,然後才對故事的起因進行敘述,這種因果倒置的寫法對讀者的閱讀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同時也使讀者的審美經驗得到了豐富。例如,在作品中,作者從達爾的視角對朱厄爾15歲那年夏天得了嗜睡症的事情進行了講述。朱厄爾得了嗜睡症,幹活時總也不見他的蹤影。而當家人找到他時,他總是酣睡,他幹活的時候也會幹著幹著就睡著,甚至吃飯和走路時都會睡著。

《我彌留之際》中如此寫道:“他慢慢地變瘦了,他一邊鋤著草一邊就睡著了。我看著他的鋤頭揮得越來越慢,弧度慢慢變小,直到最後停止揮動,在熱辣辣的陽光下他支著鋤柄站在那裏一動不動。”看到這裏,讀者必然希望想去探究朱厄爾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必然會進一步閱讀文本,尋找事情的原因。後來,朱厄爾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被達爾和杜威德爾發現了。他們發現朱厄爾常常會大半夜偷偷地溜出門去,直到天亮才回家。開始的時候,他們猜測朱厄爾是和女人約會去了,並且他們認為那肯定是個少婦,因為他們覺得少婦才能夠如此吸引朱厄爾。而讀者也會順應著這樣的猜測去閱讀文本,也會認為朱厄爾是和少婦約會去了。然而故事的結局卻出乎意料之外。在一個清晨,朱厄爾騎著一匹高頭大馬突然在全家人麵前出現,這讓家人大吃一驚,也讓讀者大吃一驚。這時事情的來龍去脈才清楚地呈現出來,朱厄爾並沒有被少婦迷住。他每天晚上出門,直到早晨回家,不是去約會,而是去開墾荒地,以便攢錢買他騎著的這匹馬。直到這裏,讀者對整個故事情節才有了完整的認識。這種因果倒置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在作品中還有很多。這些故事情節對於讀者而言,不僅能獲得閱讀思維的拓展,而且還能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

四、試圖通過不同人物相同的第一人稱揭示文章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