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威廉·福克納《我彌留之際》的藝術賞析(3 / 3)

艾迪在飽受了彌留之際的痛苦之後,最終走向了死亡。但她的丈夫和兒女們為了實現艾迪的遺願,則要飽受旅途的奔波,飽受雨水和洪水的折磨,最終將已經在棺材中發臭的艾迪的屍體送到傑佛遜。本德倫一家人的人生意義都在艾迪的彌留之際定格。這並不是過度的悲觀,不是杞人憂天,而正是實現艾迪的遺願之後,他們一家人的精神最鮮明的體現。在福克納看來,這些人物的彌留之際的背後是老南方的行將逝去。從表麵上看,小說中處於彌留之際的是艾迪,但真正處於彌留之際的不僅僅是她一人,還有其他人。從第一層麵上來看,艾迪的丈夫安斯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彌留者,甚至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死者;從更深的層麵上來看,南方衰落的文明也處於彌留之際。南方的枯竭和沒落正如艾迪的屍體一樣,正在慢慢地腐爛,最終將被埋葬。在彌留之際的南方,物質上和經濟上已經很匱乏,沒有了穩固的根基,這使得南方很容易被北方經濟入侵,並逐漸被北方的工業發展模式所重新塑造。然而這樣的結果是南方經濟並沒有繁榮起來,卻成了北方經濟的附屬品。南方經濟的這種狀況使得人物的命運受到了嚴重影響,艾迪、安斯、朱厄爾都是如此。福克納生活的地方正是典型的美國南方,他的家鄉是密西西比州的拉法葉縣,這個生活環境賦予了他南方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根基。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南方的故事為背景,他一生都在對他的“南方情結”進行追尋和探討。在他的作品中,他對南方的生和死的故事進行了完整而全麵的闡釋,包括了南方神話的產生與破滅、失敗感和挫折感、虛妄的夢幻和死亡以及麵對無情的人生時人物所展現出來的勇氣和尊嚴等。

福克納的作品與他的家鄉和南方是無法分割的,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共同構成了福克納心目中的南方世界。在福克納心中,南方已經行將就木,真正地處在彌留之際。總而言之,所有處於彌留之際的不僅包括了那些生活在南方的人物形象,而且還包括病入膏肓的南方。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內心獨白構成小說的主體部分,而所有的獨白都通過“我”這個第一人稱來進行敘述,再看小說的題目正是“我”彌留之際,從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福克納希望通過第一人稱“我”的敘述來展現作品中所有人物以及南方都處在彌留之際,彌留者不僅僅是他,是你,更包括我。而唯一一個不是彌留者的是達爾,這是因為他打算毀掉棺木以至讓整個世界都毀滅,最終他在眾人的眼中變成了瘋子。福克納有意讓他成為一個瘋子,這是一種必然的結局,這樣就可以讓他不再處於彌留之際,不成為一個彌留者。

五、結語

福克納作為一個現代主義的小說家,他的作品特別關注和同情人類的苦難,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再加上他獨特的寫作技巧,使他的作品備受關注。《我彌留之際》正是集中了這些優點,在現代主義小說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典範意義。

[參考文獻]

[1] [美]威廉·福克納.我彌留之際[M].李文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2] [美]克林斯·布魯克斯.威廉·福克納淺介[M].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1983.

[3] 朱振武,付慧.福克納小說的命名藝術[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05).

[作者簡介]

莫興偉(1976—),男,重慶人,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副教授,博士後,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新聞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