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悅讀性”視野下的福克納小說(1 / 3)

“悅讀性”視野下的福克納小說

專題福克納論

作者:鄧莉

威廉·福克納的小說堪稱世界文壇的經典之作,讀者的每一次閱讀和欣賞都能從小說文本中獲得審美享受,這不僅是一次體驗作者心靈世界的情感之旅,也是充滿“悅讀”的快感的身心之旅。在福克納眾多的作品中,《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無疑正是一部兼具現實性、藝術性的文學佳作。作為一部體現威廉·福克納文學創作能力的作品,小說《獻給愛米麗的玫瑰》堪稱福克納小說創作中的經典。長期以來,研究福克納文學作品形成了以外部研究為主的趨勢,讀者和評論界人士將主要的關注焦點定位於孕育小說的時代話語、小說的情感色彩和小說所彰顯的性別觀念。

在分析威廉·福克納的小說作品之前,讀者必須對小說設定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由於在南北戰爭中被徹底打敗,曾經的南方奴隸主失去了自己的“貴族”身份。他們不僅需要為適應新的社會製度去改變自己,更渴望在新的時代中找尋到自己的“優越感”。小說《獻給愛米麗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愛米麗就是一位沒落貴族的代表,在她的身上集中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堅韌和勇敢等美好的品質,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貴族”習氣。當愛米麗意識到北方佬沒有結婚的打算之後,毀滅對方成為她為自己這一段愛情做出的抉擇,從而奠定了小說的悲劇色彩。

一、帶刺“玫瑰”的愛情魅力

作為一部小說,《獻給愛米麗的玫瑰》是與美國文學史的發展緊密相關的。威廉·福克納的小說主要是以美國南北戰爭及南北戰爭結束後的美國社會為表現對象,作者運用倒敘的手法向讀者逐步揭示發生在愛米麗身上的故事。在小說中,從納稅的故事到愛米麗的氣味,作者隻用了一句話:“她就這樣把他們連人帶馬地打敗了,正如三十年前為了那股氣味的事戰勝了他們的父輩一樣。”在愛米麗的眼中,自己對待氣味的態度是與自己對待父親死亡的態度截然不同的。對於氣味的棄之不理並非是愛米麗真實的意願,在“氣味”的指引下,福克納將讀者引入到新的敘事空間中。在這裏,愛米麗有了新的愛情,但這卻是一段不合時宜的情感;正當讀者沉浸在一片美好、和諧、溫馨的畫麵中時,馬車、轅馬、情人在一瞬間被愛米麗買砒霜的行為拉回到殘酷的現實中來。在對比中,我們發現灰色的情感基調中似乎透露著愛米麗即將出嫁的喜悅,婚禮的籌備已然開始,最後卻走上無疾而終的道路。正當我們沉浸在疑惑之中時,意料之外的結局突然出現:愛米麗的未婚夫才是砒霜的“享受者”,一切疑問都有了答案。這氣味中透出的是被拋棄的命運。

從小說《獻給愛米麗的玫瑰》中,讀者能夠感受到,作為一部經典小說,福克納的創作不是複製前人的產物,而是從文學史中來,又有所超越。“愛情”是世界各國文學史中古老的主題之一,不斷被演繹,不斷被講述,曆久彌新。福克納沒有按照傳統的愛情發展模式為讀者去講述發生在愛米麗身上的故事,而是采取了悲劇化的處理手法。當相互愛慕的兩人墜入愛河之際,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篇幅為讀者展現二人的幸福,所不同的是結局既沒有發展為“大團圓”的美好,也沒有走向殉情的慘烈,而是以一方毀滅另一方的方式最終收尾。“狂熱的愛常常發展為一種極其排他性的占有,而愛情的格局中,一旦一方表現出強烈的占有欲,另一方就容易產生逃離的渴望。”[1]

愛情是人類的情感世界中最為複雜的情感類型之一,從男女兩性之間的一見鍾情到兩情相悅、再從相濡以沫到白頭偕老的過程,是無數沉浸在愛情海洋的男女所追求的理想狀態。但在現實生活中,愛情往往是苦澀的,它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也展現著人類靈魂深處最為複雜的情愫。威廉·福克納的小說創作始終將對人性的觀照作為主要的切入點,愛情也不例外。作為最能展現人性情感狀態的一種形式,在小說《獻給愛米麗的玫瑰》中,福克納為世人展現了一段由於渴望而不可得、最終以戕殺結束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