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克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主人公的命運荊棘(1 / 3)

福克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主人公的命運荊棘

專題福克納論

作者:張玉梅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國著名小說家威廉·福克納於1930年4月發表的著名短篇小說。小說主要以南北戰爭之後的美國南方小鎮——傑斐遜鎮為發生地。在這個小鎮上,格裏爾森家族是鎮上的名門望族,愛米麗的父親是家族的族長,有著非常嚴重的父權傾向。在女兒年輕的時候,他為了家族的尊嚴和等級,趕走了許多向女兒求愛的男子,完全剝奪了女兒的幸福。在父親去世之後,愛米麗變得一無所有,她拋棄一切世俗觀念,愛上了來小鎮修路的北方佬赫默,這一突然的愛情為愛米麗本身單調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趣味。然而父親和家族的長期影響還是經常束縛著愛米麗,使她的精神受到很大折磨。當她最後發現赫默並沒有和她成家的意願時,她做出了驚人的舉動,用砒霜將其毒死,天真地認為這樣對愛情和名聲都是一種保全。從此以後,她便在自家破舊的宅院中過著與世隔絕般的獨居生活,並且與赫默的屍體一同生活了40年,直到她也離開人世。直到小鎮居民在參加愛米麗的葬禮的時候,他們才發現了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秘密。

一、愛米麗人格麵具下的陰影

人格麵具是指一個人的內心與外部世界的一種分界點,是其呈現給外人的一種公開形象,它類似於舞台上演員所戴的麵具,給觀眾一種迷惑性。人格麵具由榮格提出,他指出如果一個人太過在意人格麵具,就會使自身陷入人格麵具的怪圈,因此人格麵具在每個人的人格塑造中充當利與害的雙重角色。如果一個人對於自身人格麵具帶來的有利影響無法擺脫,他就會將人格的其他特質進行排斥。從心理角度來分析,如果一個人將自己固定於一種特定的人格麵具,他將會被這個陰影逐漸籠罩,甚至無法自拔。愛米麗從小生活在父親的壓迫下,被定格為一種南方淑女的人格麵具,於是這種淑女的特質麵具成為她的定格,並且使她長期被壓抑其中。對於父親,愛米麗是既愛又怕,既對其有依賴,也希望盡快逃脫其控製。父親的去世在形式上是愛米麗的一種最大解脫。因為父親去世之後,愛米麗擺脫了父親的父權統治和控製,她可以遵循自己的意願來追求自身的幸福。然而,受到父親的長期影響,愛米麗仍然無法擺脫以前的人格麵具定格。在小說中,愛米麗家的大房子象征著父權和舊體製,它殘酷地將愛米麗與外界隔離開,使其像籠中鳥一樣被囚禁,家不僅禁錮了她的身體,也禁錮了她的精神和思想,使她最終還是無法擺脫父權的統治。

父親對愛米麗的人格定格就像是一個陰影,使其很難擺脫。相對於其他原型,陰影更富有動物性,但是這也並不代表陰影對人格就必定是一個致命威脅。陰影是否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這完全取決於個體自身對陰影的態度。根據榮格對人格麵具的相關理論,最外麵的人格麵具對人類的真實自我進行了較多掩蓋,使人們之間都是以假麵具呈現。就像文中的愛米麗,她總是根據父親的期望來做任何事情,她的真正人格已經被這些人格麵具所隱藏。在父親去世後的第二天,愛米麗和所有的人說她的父親沒有死。人們知道她的這種行為是因為她無法接受這一事實,但是大家還是普遍認為愛米麗已經瘋了。作為一個傳統的受害者,愛米麗的命運並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並沒有過屬於自己的真正生活。在小鎮上的居民眼中,愛米麗始終是傳統的化身,她的人格麵具完全是在父親的影響下長期形成的,“南方淑女”始終是父親對她影響所形成的難以揮去的人格麵具。如果我們說愛米麗人格麵具下的陰影使她有一些反抗意識,那這些反抗的根源也是舊體製下的南方父權製代表,也就是她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