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威廉·福克納《墳墓的闖入者》的?種族印象觀(3 / 3)

對種族刻板印象持有質疑態度的代表就是契克。這個從小在傑弗森鎮長大的少年,從小受著父輩的種族刻板印象意識的熏陶,年少的他也認為黑人是“黑鬼”。在一段時間裏,他同傑弗森鎮的其他鎮民一樣,想著報複路喀斯,讓他重新回歸到“黑鬼”的行列。路喀斯案發生後,他也一度認為路喀斯是凶手。但是,年少的契克因為其特有的敏銳洞察力和可塑性,他通過思考,有了救贖這個被白人鄙視的世界的潛能,對“黑鬼”的形象不斷產生質疑。

這個白人少年與路喀斯的交情開始於一個偶然的機會,那年,12歲的契克因貪玩掉進了小溪的冰水中,恰好被路過的路喀斯救起,通過細心的觀察,他發現了路喀斯與鎮民的描述有很大不同。好心的路喀斯把契克帶回家中,讓他擁著自己的百納被烤火,並給他吃喝,這個舉動讓契克在內心深處對路喀斯有了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敏感的契克對傑弗森鎮民強加給路喀斯的“黑鬼”形象產生了質疑。但是種族刻板仍然有著強大的力量,於是契克想了一個辦法,他將7角錢丟在地上並讓路喀斯撿起來,以此來確認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尊卑關係,但是路喀斯並沒有按照他想象的去做,而是讓兩個黑人小孩把錢撿起來然後還給了契克。於是,契克再次對“黑鬼”的形象產生了質疑。幾年之後,路喀斯的妻子去世了,契克看著路喀斯傷感的神情,明白了他的內心同樣有著細膩的感情。這種情感與白人一樣,所以,“黑鬼”的形象徹底在契克的心中打破了,在他的心裏,形成了一個有著自尊心,有著深厚感情的路喀斯,對抗著傑弗森鎮民傳達給他的路喀斯形象。

通過這種對“黑鬼”刻板印象的不斷質疑,這個白人少年的思想覺悟一天比一天高,在麵對路喀斯案的時候,他比加文更為深刻,也更為公正地去看待。路喀斯辯解說文森不是自己殺的,契克就發現了其中的疑點。於是,他決定幫助路喀斯找到真相,不能讓這個救命恩人承受不白之冤。於是,他聽取了路喀斯的意見,去第四巡邏區掘墳驗屍,他不辭辛勞,連夜奔波,終於發現文森·高裏的墓中並不是死者本人,他們終於找到了這個重要的證據。契克通過這件事也發現了自己的意識有多差,於是他迅速把路喀斯轉移,解除了這次危機。

四、結語

評論界還有另外一種聲音,就是對福克納這部作品的批評聲音。其實,福克納本身在對待黑人的態度上就充滿矛盾。他公開反對種族主義的橫行。他甚至不惜將自己的獎金拿出來去資助黑人。但是,當黑人發動民權運動的時候,他又持反對的態度。這種思想和態度表現在他的作品中,就容易讓人產生誤會。其實,他也有著南方知識分子的特點,就如同他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樣,雖然是新成長起來的一代,但是仍然受到家庭、社會和曆史的巨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陶潔.成長之艱難——小議福克納的《墳墓的闖入者》[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0(00).

[2] 閆俊玲.種族問題的悲哀預見——議威廉·福克納的《墳墓的闖入者》[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3] 李文俊.福克納語言藝術舉隅[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1(00).

[作者簡介]

劉珊珊(1982—),女,山東聊城人,碩士,聊城大學東昌學院英語係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