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克納《夕陽》主題的完美解析(3 / 3)

小說以兒童的視角來對主題進行描述。英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珀西·路博克在關於《小說技巧》中講到,小說中對各種錯綜複雜問題的解決完全受敘述者角度的支配。敘述視角是作者對小說敘述故事的方式、角度安排,並通過這種安排來更為詳細的對故事事件、人物、主題等進行介紹。一部成功的小說與作者所選取的敘述視角是密不可分的,對整部小說的構思和主題表達上都會起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在小說《夕陽》中,作者福克納選取兒童視角來進行故事敘述。小說雖然篇幅較短,但是作者卻對三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了性格上的清楚刻畫,被歪曲的黑人形象在他們的內心有著非常不同的表現。對於一個9歲的孩子,他不能對故事進行清晰講述,但是他卻能對家中的女傭和與她相關的事情進行清晰講述,並且他還有很多困惑。很顯然,這個小孩是非常單純的,對於成年人的心理,他完全不理解。作品正是通過小孩的這種理解與當時的事實形成鮮明對比,從而營造一種諷刺效果。另外,小孩較為膚淺且片麵的理解給讀者留下更多思考空間,讓他們去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小說中,作者通過康家的大孩子昆丁來對15年前的事情進行描述。在這位15歲的孩童口中,我們知道昆丁和凱蒂對於黑人女傭是非常同情的。尤其是昆丁,他非常不理解父母對南茜的態度,但他能隱約感到其中一定有原因,因為他發現每次父親送南茜回她的小屋,父親都會和黑人女傭調情。這樣母親就開始懷疑父親,男女主人公之間的不信任現象便被昭然揭示。在康家的三個孩子中,凱蒂是一個女孩,心腸很軟,她對南茜是最為同情的。她充滿好奇,經常在大人講話的時候插嘴,會提出一些很敏感的話題。

四、結語

作為20世紀美國著名的南方作家,福克納的作品始終以南北戰爭後的南方名門沒落為主題,從而揭示出美國南方階級社會中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矛盾。小說《夕陽》以對種族壓迫的揭示為主題,但是與其他同類作家所不同的是,作者在主題揭示方麵並沒有單純停留在對黑人不公平待遇的批判上,而是從更深的層次和角度揭示了種族歧視對下代人的影響,進而預示種族歧視的徹底清除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小說所采用的敘事策略將作者對美國南方社會的愛恨交織的情感表露無遺,這種矛盾在作品中表現為痛苦、憤恨、向往和幻滅等。作者對當時的腐朽社會、種族歧視充滿痛恨,對貧困的黑人無知、有錢人的自私自利深惡痛絕,所有的這些思想都增強了作品的內涵,使作品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參考文獻]

[1] 唐雪峰.論福克納短篇小說《夕陽》的不確定性[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

[2] 周偉.福克納小說《夕陽》藝術談[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3] 孔慶華.論福克納的短篇小說[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04).

[4] 白愛宏.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淺談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That Evening Sun”中的神態刻畫[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01).

[作者簡介]

劉元秀(1975—),女,四川隆昌人,碩士,成都師範學院外語係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