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1 / 1)

準備承擔“兩彈結合”發射任務的新型導彈,從發動機到陀螺儀“平台”,從部件到整體,都在進行嚴格的地麵試驗。“必須有十分的把握!”--周總理當麵交待的這句話,經常在嚴立功耳邊回響。他小心又小心,仔細又仔細,“事必躬親”--大科學家反而有失科學態度,被範誌強說成“不相信群眾”。張繼業也說,“嚴總親自動手,還要我們幹什麼?”

嚴立功自有他的苦衷。譬如,美國用於航空航天的電子原器件,是一批出廠的合格品當中隻有少數質量較差的不能用。而我們用於導彈的國產電子原器件,是幾批出廠的所謂“合格品”當中多數不能用。而且質量還不穩定,今天測試沒問題,組裝之後再測試又不行了……經過震動,運輸過程中的顛簸,還得再測試,他們要花多少精力和時間用於反複測試啊!“合格”的要求不同,汽車上能用的原器件,飛機就不能用,道理很簡單,飛在天上能拋錨嗎?嚴立功的可貴之處,是他不怨天尤人,還對秦保國說,“這是工業基礎整體上的差距,不要責怪哪一家工廠,咱們要跟協作廠搞好團結。”又跟譚鐵矛說,“中國的導彈就要用中國的原材料、燃料、零件,才能做到不受製於人。”

這就是他小心翼翼、“事必躬親”的原因。也許有不少事情,嚴總親自動手是不必要的,誰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呀!可惜,人,既是理性動物,又是感情動物。嚴立功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要到那些連鳥都不敢飛進去的大漠深處,親自檢查測控設備、儀器的安裝調試情況。年輕的工程師們不同意,說這些工作是他們的任務,不應該讓總設計師去冒險。嚴立功反問,“咱們的工作,哪個環節不危險呢?”他堅持要去,還對譚鐵矛說:“同誌們批評我不相信群眾,這個缺點我下次堅決改正。這一次暫且不改。因為事關重大,萬一這個裝上了核彈頭的導彈迷失方向,後果就不堪設想啊……當然,我說的是萬一。可是咱們必須消除這個萬一!請你理解我,支持我。”

譚鐵矛當然理解這個“萬一”的嚴重性,隻能支持嚴立功。他想,核工業部的科學家也要到“彈著點”去安裝測試儀器,這大漠深處反正是要進去的,就讓兩路科學家合成一路,車多人多,互相照應,武裝保衛,會安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