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航天人在跟時間賽跑。張繼業總設計師從堪培拉發來電報:中國航天公司與美國衛星公司聯手奪標成功,將於十八個月之後為澳大利亞發射一顆通訊衛星,合同已於今日在堪培拉簽字生效。
所謂“十八個月之後”,就是要在這一年半時間裏,按照澳大利亞招標的各項要求,美國公司研製出一顆適合要求的新衛星,運到中國的發射基地;中國公司研製出能夠把這顆一噸多重的新衛星準確送入太空軌道的大推力火箭,保證按時發射。雙方各負其責,共同承擔風險。毋庸諱言,我們還沒有發射過這麼重的地球同步衛星,那麼,美國同行根據什麼就相信我們,願意合作了呢?此中奧秘就在於嚴、張二位總設計師提出的技術方案合理--使用我國多次發射試驗成功的、成熟了的定型火箭,外加四個助推器,形成“捆綁式”大推力火箭--當然,這隻是在理論上說服了美國同行。為了保證這次重要的國際合作成功,在實際發射美國衛星之前,我們答應先進行一次模擬試驗,就是實際發射一枚“捆綁式”大推力火箭,獲得成功之後再發射美國衛星。答應這個條件,使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徹底相信了”中國公司是負責任的、可信賴的合作夥伴。那麼,我們是否吃虧了呢?不。嚴、張二位總設計師向領導彙報時說,“我們反正要走這一步。不為澳大利亞發射衛星,我們自己也要進行‘捆綁式’大推力火箭的發射試驗,這樣,把國際合作與我們自己的科研計劃結合起來,或者幹脆就說是納入我們自己的科研計劃,一石數鳥,何樂而不為呢?”
這也是改革開放、打入國際市場,給我國航天事業帶來的勃勃生機。從前關著門搞科研,那是被迫的;現在進入市場競爭和國際合作,一舉多得。隻有一條“困難”,就是嚴立功他們,當然包括航天戰線的許多科研部門、工廠和基地,任務都更加繁忙了。從最簡單的概念來說,這十八個月的期限裏,美國公司要拿出一個新衛星,我們卻要拿出雙份的大推力火箭來。壓力變動力--雖然這話是一些朋友不愛聽的老生常談,但它又是十分精當的真實概括。譬如說吧,張繼業總設計師的婚期又推遲了。他給何美華寫信,訴說了母親潘玉玲要回國主持兒女們的婚禮,又寫道,“親愛的美華,再等我十八個月吧,誰讓命運把我推到了大推力火箭總設計師的崗位上了呢……我願保證:澳星上天,敝人下跪--你當然也得下跪,因為咱倆要在婚禮上拜天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