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日不落帝國黃金時代——維多利亞女王(2 / 3)

1851年5月1日,萬國博覽會在倫敦海德公園開幕。這次博覽會的籌備工作完全是在阿爾伯特親王的直接指導下進行的。為了充分顯示英國的工業革命成就及其“世界工廠”的地位,阿爾伯特絞盡腦汁,對博覽會的每一個細節精心構思精心設計。他下定決心,要使倫敦舉辦的此次博覽會在規模和檔次上超過以往的任何博覽會,並且要展出世界各國各種類型的產品,林林總總,包羅萬象,他要確保博覽會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繁榮的不朽豐碑。阿爾伯特在海德公園巡視並選中一塊理想的場地作為博覽會的會址。他在二百多種建築設計方案中反複比較J仔細速選,終於對一位著名設計師的水晶官方案表示首肯c這座美侖美免的水晶宮是世界曆史上第一座幾乎完全由玻璃和鋼鐵構築的大廈,其長度為聖保羅大教堂的3倍,曆時兩年始建成。

博覽會開幕的日子臨近了,巨大的展廳裏陳列著來自世界各國的工農業產品、藝術品和奇珍異寶。參展的一萬多種展品中,英國及其殖民地占了一半。工業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有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水壓機、起重機以及汽船和橋梁的模型。農業展品中有收割機、打穀機、除草機、排水管和化肥,等等。博覽會上還展出五花八門的消費品,如火柴、鋼筆、信封和問世不久的郵票。此外,還有金首飾、金器皿和天然金塊。在東印度公司的展品中,有一顆186克拉的印度鑽石,煙煙閃爍,令人目眩。

維多利亞女王興致勃勃地出席並主持了博覽會的開幕式,為之剪彩。開幕式隆重熱烈,水晶宮前人山人海,各國國旗獵獵飄揚。展廳內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女王心情格外興奮,她將自己的感受傾注於當天的日記之中:“今天是我一生中最有意義最光榮的日子,我最親愛的阿爾伯特的名字將從今天起永遠留在人們記憶中,這是我的驕傲和喜悅。今天,我充滿了感激的心情。上帝保佑我最親愛的阿爾伯特,上帝保佑我最親愛的國家。”幾天後,她又給利奧波德舅舅寫信說,5月1日是她的曆史上最偉大的日子,是她一生最幸福最自豪的一天,阿爾伯特的美名將隨著這項偉大的業績而流芳百世,這的確是一次偉大的成功。

萬國博覽會的成功並非偶然,其主要原因在於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從而使英國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富國和強國。博覽會充分向世人顯示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輝煌的工業文明和英吉利民族的自豪感。

丈夫早逝悲痛欲絕

雖然維多利亞女王對阿爾伯特籌辦萬國博覽會的功績讚賞有加,但英國上流社會的貴族們對這位親王仍以冷眼相看,認為他畢竟是個外國人,缺乏英國人的特性和氣質。與阿爾伯特形成強烈對照的,是被認為突出表現了英國人氣質的外交大臣帕麥斯頓,他與女王夫婦的衝突愈演愈烈。

長期擔任外交大臣的帕麥斯頓是個老牌政客,他精力充沛,經驗豐富,深軍眾望,極為自信,在他的心目中阿爾伯特不過是一個乳臭未幹的毛頭小子。帕麥斯頓同女王夫婦的衝突是從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婚姻問題上開始的。當時法國企圖通過聯姻達到控製西班牙的目的,英國擔心法國一旦得逞將會對歐洲的均勢構成威脅,由此引發了英法之間一場激烈的外交爭端。由於帕麥斯頓的大意,在伊莎貝拉的婚事上最終讓法國得逞,維多利亞女王對外交大臣的疏忽甚為不滿。在葡萄牙國內衝突中,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同情葡萄牙的君主,而帕麥斯頓則支持該國的進步力量。-。

1848年歐洲大陸湧起革命浪潮,如同驚濤駭浪一般猛烈衝擊封建專製製度,女王和親王驚異地發現外交大臣的政策總是偏袒革命勢力。其實。帕麥斯頓決非歐洲革命的同情者,他不過是從英國國家利益出發利用歐陸進步勢力打擊各國的封建統治者,從而有利於擴大英國的勢力和影響。然而,一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十分同情歐陸各國的封建君主,並將革命運動視為洪水猛獸。女王夫婦在一份備忘錄中抨擊“帕麥斯頓勳爵經常以偏激態度處理問題,從而危及英國的聲譽。”他們還抱怨外交大臣自作主張,許多重要公文不經審批就擅自發出。帕麥斯頓反唇相譏說,外交部每年公文多達數萬份,倘若—一呈送女王批閱,豈不誤了大事。

1851年底,法國巴黎發生路易·波拿巴政變,帕麥斯頓在同法國駐英大使的會談中對政變表示理解。兩天之後,首相約翰·羅素給他一道訓令,表明英國的方針是格守中立。但帕麥斯頓在.給英國駐法大使的公函中再度表示對拿破侖政變的讚同。女王夫婦抓住這次機會,說服首相罷免了帕麥斯頓的外交大臣職務,總算出了一口惡氣。然而,在後來英俄兩國為控製地中海和爭奪中近東而進行的克裏米亞戰爭中,由於當時的阿伯了首相優柔寡斷庸碌無能而受到議會猛烈抨擊,維多利亞女王不得不於1855年任命帕麥斯頓為首相,因為此時輿論普遍認為他是能夠引導英國奪取戰爭勝利的推一人選。

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最終以俄國失敗、英法聯軍勝利而告終。英國之所以取勝,田麥斯頓首相指導戰爭得力固然是個重要因素,但阿爾伯特親王為戰爭勝利辛勤籌劃也確是功不可沒。阿爾伯特最初對政治毫無興趣,後來漸漸進人角色,則勤於政務,宵衣好食,孜孜不倦。然而,過度操勞終於毀了他的健康,先前的英俊青年如今剛過40歲就已麵容憔伊,禿頭駝背,幡然老矣。1861年IZ月14日阿爾伯特因病辭世,年僅42歲。丈夫英年早逝,令維多利亞女王痛徹心脾,她在給比利時國王的信中以悲愴的心情寫道:“生下來’個月便失p父親的可憐孤女,如今“歲上又成了心碎腸斷的寡婦!我的幸福的人生已告終結!萬事皆休矣!”

女王沉浸在傷心欲絕的悲痛中無以自拔,她不理朝政,宣稱不能會見臣僚,對邀請她主持議會開幕的請求不理不采。她不願住在首都倫敦,大部分時間蟄居在蘇格蘭高地曾與阿爾伯特親王共度親密歡快時光的別墅中。雖然內心的紛亂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減弱,但她的良好心緒並未恢複。女王就這樣日複一日沉浸在陰鬱之中。她離群索居,幾乎與外界隔絕。她拒絕出席各種典禮,謝絕或眸,那些虛浮矯飾的場麵於她簡直格格不人。

終於有一天,女王自己也意識到再不能繼續這樣消沉下去了,她必須重新打起精神。接過阿爾伯特生前的工作重擔,履行君主應盡的職責。女王心中還萌發了一個念頭,要讓她的臣民充分認識阿爾伯特的價值。於是,她指令有關學者撰寫阿爾伯特的傳記,編輯出版他的演講錄。此外,她還不惜斥巨資在全國許多地方為阿爾伯特親王建造銅像。不久,阿爾伯特紀念堂破土動工,堂址應女王的要求選在盡可能靠近當年舉辦萬國博覽會的地方。女王對紀念堂設計圖紙和模型親自提出批評和修改意見。這項規模浩大的工程,曆時7年始告竣工。又過了4年,一尊重達10噸的阿爾伯特青銅紀念像才鑄好,安置在紀念堂的華蓋底下。如今,這座紀念堂已成為世界各地來到倫敦的觀光客必訪的名勝,它不僅再現了維多利亞時代的風貌,也是維多利亞女王忠貞愛情和美滿婚姻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