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日不落帝國黃金時代——維多利亞女王(3 / 3)

加冕兼任“印度女皇”

在維多利亞統治後半期的曆屆首相中,保守黨的迪斯累裏和自由黨的格萊斯頓是英國政壇上兩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迪斯累裏上台伊始,就極盡阿議奉承之能事,討得女王的歡心。洞察女人的心思,對於他來說就仿佛是閱讀一本打開的書。他將維多利亞女王稱作“仙女王”,今老太太通體舒泰飄然欲仙。每次見到女王,迪斯累利總要以謙卑恭順的姿態向她深鞠一躬。在談公務時,他善於將長篇累續的公文化作簡捷明快的短句,嚴肅的話題他能娓娓道來如敘家常,頭緒紛繁的國內外局勢經他解釋變得十分清晰又十分有趣。

女工被迪斯累裏那種高超的奉承功夫徹底征服了。1875年迪斯累裏未向議會打招呼就向銀行借款400萬英鎊,用以購買埃及蘇伊士運河的半數股票,使英國得以控製這條具有戰略意義的海上通道。他給女王寫道:‘“此事剛剛辦妥,您擁有了它,陛下……400萬英鎊!……埃及總督的全部權益如今歸您所有。”維多利亞女王大喜過望,並對首相的高明手腕讚賞不已。1876年,迪斯累裏又出新招,拋出一項英國女王應兼任印度皇帝的議案。議會通過了該項議案,女工被授予“印度女皇”的稱號。翌年元旦,加冕儀式在印度德裏舉行,維多利亞女王終於圓了她多年的皇帝夢。印度成了女王皇冠上的一顆鑽石。

與迪斯累裏頗受青睞的情況相反,自由黨首相格萊斯頓一直為女王所厭惡。女王對格萊斯頓的自由主義改革尤其是陸軍改革甚為不滿。在處理愛爾蘭獨立運動這一棘手問題上,格萊斯頓所采取的妥協政策也招女王非議。尤令女王痛心疾首的是蘇丹總督查爾斯·戈登之死,格萊斯頓對此應負重大責任。戈登曾是扼殺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劊子手,1885年1月在鎮壓蘇丹穆斯林起義的戰爭中因英國援軍遲遲未到而被起義軍擊斃。消息傳來,英國朝野震驚,維多利亞悲憤交集。格萊斯頓設法躲開,不見女王,女王卻發電報對其大加斥責。

1887年6月,適逢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首都倫敦舉行了隆重的慶典。6月ZI日這天,女王從白金漢宮出發,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出席在那裏舉行的感恩儀式。沿途張燈結彩,一派喜慶氣氛,街道兩旁人頭攢動,年近七旬的女王受到數一P男子民的狂熱歡呼。伴隨女王左右的是她的兒孫、應邀前來的外國國王和英國各殖民地的代表。當繁冗的慶典結束女王回到白金漢宮時,她興衝衝地對人說:“我很累,但非常開心。”老太太的興奮和自豪溢於言表。第二天,《泰晤士報》報道說:“昨天自黎明以至深夜,我國,我們整個帝國的人民,特別是倫敦的居民,都在慶祝他們的君主即位五十年盛典。整日歡樂歌舞,喜氣洋洋。”全國城鄉沉浸於“歡樂和感恩的熱忱”。臣民們還向女王‘田贈7.5萬英鎊作為賀禮。1887年的歲末,女王在日記中寫道:“不勝惋惜地辭去了這一年……我永遠、永遠不能忘記這光輝燦爛的一年,這一年充滿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千百萬人的罕有的友善、忠順和熱情。”

開創“日不落帝國”的“黃金時代”

此後十年,國泰民安,呈現出英國曆史上空前的繁榮景況。因此,在1897年舉行的女王登基60周年慶典上子民們表示忠誠擁戴的聲浪似乎更加狂熱。6月22日,倫敦有來自各方的顯貴和各界代表以及首都倫敦和全國各地的幾百萬臣民參加了這一規模空前的盛大慶祝儀式。女王乘坐禦車巡行倫敦的通行大道,全程達6英裏,曆時3個鍾頭。年邁的女王以這種方式晤見她的子民並接受他們的歡呼和喝彩。

人夜,首都倫敦和帝國的其他所有城市火樹銀花燈火通明,。全國許多地方還燃起熊熊的黃火,徹夜歡慶。白金漢宮和溫莎堡的皇家花園舉評遊園會。年近八旬的女王接見了各界代表,並由她的兒子代表她檢閱了部隊。慶祝活動整整持續了半個月,這次大規模的慶典堪稱大英帝國極盛時期的一座紀念碑。維多利亞女王當然免不了要在她的日記中感慨一番:“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曾經受到過我所受到的這樣盛大的歡迎。……歡呼之聲震耳欲聾,人人似乎都是滿麵春風,喜形於色。我非常感動,非常欣慰。”

1897年的慶典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此後剛過兩年就在英國人和南非布爾人之間爆發了近代史上著名的英布戰爭。此時的維多利亞女王已是人旬老姐,但她仍以與其老邁衰朽之軀極不相稱的狂熱勁頭支持這場戰爭。

1899年10月11日,英布戰爭爆發。戰爭初期,英軍兵力不足,武器裝備不良,後勤供應不力。布爾人投入的兵力約為英軍的兩倍,而且擁有精良的德國武器。結果英軍屢遭敗北,損失慘重。消息傳來,80高齡的維多利亞女王挺直腰杆,嚴禁任何人在宮裏說喪氣話,並且揚言:“在這間房子裏,我們對失敗的可能性不感興趣,根本不存在失敗的可能。”

此後,英軍更換統帥,調整作戰計劃,不斷增派兵力,戰場上的局麵逐漸有了改觀。然而,女王的健康卻沒有像戰局那樣好轉,實際上她的病體日趨衰弱,並且每況愈下。盡管如此,女王根本不顧自己的年邁和體衰,仍全身心地投人戰爭。她每天關注戰況發展的每一個細節。她還親手編織慰勞品,親手送出聖誕賀禮,用以激勵前方的將士。1900年3月,用歲高齡的女王親赴醫院看望並慰勞來自前線的傷兵。4月又親赴愛爾蘭的都柏林,在那裏逗留三個星期,對愛爾蘭為支援戰爭而輸送大批新兵表示讚賞和鼓勵。

戰爭持續了近3年,雙方最終在1902年5月31日簽訂了對英國有利的和約,英布戰爭至此才算正式結束。然而,維多利亞女王已無緣看到她所企盼的勝利了。伴隨著戰爭而來的無休無止的緊張和焦慮,加速了女王病情的惡化。女王晚年患有風濕性關節炎,後來又患白內障,及至1900年歲末,女王體內的活力似乎已經告馨。憑借頑強的掙紮,又拖了近一個月。19()年1月22日,女王在眾多兒孫圍繞的病榻上氣絕身亡,終年82歲。遵照其遺矚,女王葬禮以陸軍禮儀舉行。2月4日,維多利亞女王的遺體安葬在懷特島上其夫阿爾伯特親王的陵墓之旁。

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達64年之久,是英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體現了英國傳統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她在位期間,正值英國的鼎盛時期。憑著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經濟和綜合國力的巨大增長,英國在海外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空前龐大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維多利亞在位期間,英國的君主立憲製度和議會民主製度得到充分發展,憲法賦予君主的權力是谘詢權、鼓勵權和警告權,維多利亞實際上已是“統而不治”的“虛君”,但女王作為國家的象征,以及她在推行殖民主義擴張政策中與內閣官員的合作與默契,對近代英國曆史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維多利亞所處的時代,也是英國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繁榮昌盛的時代,史稱“維多利亞時代”。含刺的“紅玫瑰”——瑪格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