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和老伴到北京去看望念大三的兒子。兒子沒在宿舍,通過電話一聯係,才知道兒子和一個女同學在外麵合租了一個房子。來到了兒子的住處,兒子儼然一家之主,女同學儼然一個家庭主婦,七手八腳就把飯菜做好了,四菜一湯,還真像那麼一回事呢!
吃完晚飯,朋友和老伴一看這房子就兩個房間,就悄悄地和兒子商量晚上怎麼住,意思是老爸和兒子在一個房間,老媽和他的那個女同學住另一間。兒子就笑了,說:“你們就住我那間吧,其他的你們就不用操心了。”
朋友和老伴當著兒子和他女同學的麵,也不便說得太多,兩個人就到屋裏睡下了。半夜起來的時候才發現,兒子和他的女同學兩個人竟然住到了一個房間。朋友和老伴一晚上都沒有睡好覺。第二天早晨起來,朋友的兒子和那個女同學像沒事人一樣。趁兒子那個女同學上衛生間的工夫,朋友和老伴兩個就教導兒子:“將來可要對人家女同學負責任啊!”然後又說了一大堆勸導的話。女同學從衛生間裏出來,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抿著嘴笑,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第二年,我朋友不放心孩子,沒打招呼就又去了北京。兒子、兒子的那個女同學,還有另外一個女同學在廚房裏一頓忙活,這回是六菜一湯。
晚上睡覺的時候,讓我的這個朋友大吃一驚,大跌眼鏡,上次和兒子住在一起的那個女孩竟然走了,另外一個女同學留下來和朋友的兒子住到了一起。朋友私下裏問兒子,怎麼又換了女朋友,去年不是和剛剛走的那一個女朋友在一起嗎,她不是挺好嗎?都住在一起了,怎麼這麼不負責任?朋友的兒子竟然說:“是她甩得我!她又找了比我更好的對象。”
我這朋友愕然、無言。
其實現在的大學生有很多都在過這樣的生活。按著傳統的觀念,婚姻應該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尋找的最終歸宿,但是現代的青年人,80後的男男女女們卻不這樣認為,他們首先選擇的不是婚姻,而是同居。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還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種必然。
前麵我們已經說過,婚姻的機會成本非常高,愛情這種純粹精神的東西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越來越抵抗不住物質財富的衝擊。而且現在的生活條件和過去截然不同了,購買房產要按揭貸款,畢業之後的去向也是一個未知數,而且現在一對夫妻隻有一個孩子……如果兩個人結婚之後又離異,按揭的房產都無法處理;如果是大學生的話,將來能不能留在一個城市裏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如果有了孩子,孩子的歸宿也很成問題,判給男方的話,女方將來再婚也不許生孩子,判給女方也一樣,將來男方再婚也不許生孩子。過早結婚帶給人們的難題越來越多,而外部世界的誘惑也越來越多,人們在生活中麵臨的變數卻越來越大。
不結婚是一種痛苦,結婚如果不合適仍然是痛苦,如果結婚再離婚則是更大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選擇了一種折中的辦法,同居。兩個人可以享受婚姻生活帶給人們的一切樂趣和好處,但是沒有一紙結婚證書的約束,人們麵臨選擇的時候更靈活,不必要承擔婚姻的後果,機會成本小,也沒有更多的沉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