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各個單位流行分各種各樣的東西,吃的、穿的、用玩的……什麼都分。那年冬天,單位分了兩箱蘋果。由於當時家庭條件都不是很好,所以平時都不舍得拿出來吃。一天給孩子拿出一個來吃,大人幾天才吃一個。由於室內的溫度太高,傍近過年的時候,夫人發現蘋果箱子裏出現了一些爛蘋果,夫人是一個仔細的人,心疼得了不得,不舍得把爛蘋果扔掉。這樣,我們每天開始吃這些爛蘋果,但是,原來的爛蘋果吃完了,新的爛蘋果又出現了,我們再吃這些新的爛蘋果……結果我們吃了一冬天的爛蘋果。
第二年,單位又分了兩箱蘋果,這次我建議改變吃蘋果的方法。首先,我們每天一人吃一個蘋果,加快吃蘋果的速度,減少蘋果腐爛的機會;第二,出現爛蘋果的時候及時將它們挑出來扔掉,接著吃新鮮的蘋果。這樣兩箱蘋果吃完了,我夫人數了一下,一共扔掉了11個爛蘋果。雖然扔掉了十幾個爛蘋果,但是我們吃了一冬天新鮮的、有營養的蘋果。
無獨有偶,我的一個姐姐,他們家裏明明天天做新飯,但是人們天天吃到肚子裏的卻總是剩飯。
原來,他們家做飯的時候對數量掌握得不好,又擔心大家吃不飽,所以每次做飯都要刻意多做一些。下次做飯的時候也不掂量一下,上桌的時候按照我的這位老姐定下的規矩,當然是要先吃掉上頓的剩飯,這樣大家都一人盛一些剩飯來吃,不夠的話再盛新飯。結果剩飯都吃掉了,新做的飯又剩下了。下頓再吃新剩下的飯,就這樣循環,天天做新飯,天天吃剩飯。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人們天天要吃飯,而且我們都希望吃得更好一些。節約也是必要的,但是像我的夫人、我的老姐這種節約的方法就是不足取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核算,吃多少,用多少,買多少,這些應該作到心中有數。有時候必要的放棄也是必須的。
把腐爛的蘋果吃掉,結果新的蘋果又腐爛,微生物無時無刻不在蘋果裏分裂,腐爛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放棄這些爛蘋果其實就是我們選擇吃鮮蘋果的機會成本;而選擇吃爛蘋果,放棄了吃鮮蘋果的機會,放棄鮮蘋果就成了吃爛蘋果的機會成本。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尤其要注意這種情況。有時候我們可能認為爛蘋果丟掉了太可惜,難道好蘋果都讓它爛掉了再吃不可惜嗎?先吃了剩飯,結果剩下了新飯,明天再吃剩飯,這不是很愚蠢嗎?剩飯並不是不吃,但是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不讓飯菜有剩餘;其次,可以考慮把剩飯再放一放,先吃新飯,如果又有剩飯然後明天把這些剩飯合在一起改成大米粥一起吃掉,這不是更好的一種選擇嗎?
去年國家處理了一些陳化糧,並且公開告訴老百姓不能吃陳化糧,對販賣陳化糧的不法商販給予了嚴厲的處罰。但是,我想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陳化糧?為什麼等糧食陳化到了不能食用的時候才想到處理呢?這不是和吃爛蘋果、吃剩飯一樣嗎?在國家外彙儲備極為充沛的情況下,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儲備那麼多的糧食。雖然突發事件隨時存在,但是在中國這麼龐大的領土內,很少會發生全國性的糧食饑荒。而且,糧食年年生產,老百姓自己也會有所儲備。不僅如此,其實糧食儲備的成本要遠遠大於從國外采購的成本。糧倉的建設成本、糧食的防蟲成本、糧食的防黴成本、糧食的運輸成本……這是一筆極大的開資。其實國家完全可以將糧食儲備的事情交給私人去完成。我們沒有必要等到糧食陳化了才想辦法處理,理性的經濟人會很好地處理這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