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學原理,在市場經濟社會裏,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遵守規則的人吃虧,不遵守規則的人會受益。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那些發達國家為什麼不喜歡在這些條約中簽字了吧。
非洲的大草原是各種野生動物的天堂,野生動物在各自的領地生活得非常滋潤。比如非洲獅,平均需要方圓40平方公裏的草原可以養活一頭獅子。草原中的食草動物靠食草生存,小的食肉動物又以這些食草動物為食,而熱帶雨林中的百獸之王,作為這個叢林金字塔最頂端的獅子又以這些小的食肉動物為食,所以要想養活一頭獅子就需要40平方公裏的草原。草原中的獅子並不懂得過度放牧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但是叢林有叢林的生存法則。雖然獅子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但是它們也是一種“理性”的動物,不同的獅群為了各自的生存會嚴格堅守自己的領地,而不越位破壞叢林的秩序。因為它們的“理性”告訴它們,一旦使草原超過它的負荷,食物鏈就要發生斷裂,生態平衡就必然要遭到破壞,獅子就必然要挨餓,所以百獸之王從來都嚴格地遵守叢林的法則,各自在自己的領地悠閑地生存。
人是萬物至尊,他們應該比百獸之王更具有理性,更清楚地懂得過分掠奪地球資源的嚴重後果,但是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卻常常不是這樣,人類比獅子更容易破壞規則,更容易產生機會主義傾向,更容易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使自己獲得利益。所以人類使自然中的森林、草原、河流、空氣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從一個家庭的公用客廳、一個樓口的樓道衛生、一個小區的公共綠地、一座城市的公用設施,到一條河流的汙染、一座森林的毀滅,以至於南極臭氧空洞的擴大、整個地球溫度的增高,我們看到了公地的悲劇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全人類的一個通病。如果我們現在人類還不能覺醒的話,那麼在不遠的將來,地球完全有可能由現在全人類的“公共牧地”變為全人類的“公共墓地”。
其實,公用地的悲劇並不是不可避免的,為什麼有些國家就沒有或者少有這種現象?無非是減少“公地”的存在而已,“公地”越少浪費的社會資源就越少。但是一點“公地”沒有也是不可能的,像美國、日本這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公地”仍然是存在的,隻是人們對這些“公地”的管理形成了非常嚴格的製度約束,“公地”雖然是公共的,但是管理的責任卻落實在了具體的人頭上,這樣,想要在“公地”裏過度“放牧”的人才會收斂自己的行為,才會在管理者的幹預下做到合理地“放牧”。
雖然世界上總會有一些美國式的強詞奪理的人們、有一些不受條約約束的人們,可能我們對他們沒有辦法,聯合國也沒有辦法。但是大自然自會有它自己的辦法。麵對人類對自然的勝利,自然界哪一次沒有嚴厲地報複我們呢?當全球變暖,當人們隻好呆在空調房裏的時候,也許人們會有所醒悟;當兩極的臭氧空洞逐漸蔓延,當人們隻好穿著防紫外線的衣服戴著防紫外線的帽子在外麵娛樂的時候,也許這個時候人們會有所思考;當地球因人類的掠奪而走向毀滅,當人們躲在太空的某一個星球上的時候,也許人們會學得更聰明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