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馬太效應與矽穀——產業積聚現象(2 / 2)

更為重要的是產品的積聚導致了人才的積聚、資金的積聚,信息的積聚。

21世紀是一個電子時代,時代的發展在電子計算機的帶動下日新月異。個人之間的競爭,企業之間的競爭,地區之間的競爭,國家之間的競爭都日益激烈。尤其是對一個省或者一個國家而言,充分地利用產業積聚理論,發展自己的強勢產品、產業、品種是非常重要的。

蘇州開發區在這方麵做得比較好。他們為了使開發區成為世界筆記本電腦產業的“矽穀”,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台筆記本電腦全部拆開,然後看一看在蘇州開發區是否能夠將所有這些元件采購到,有哪些采購不到,然後就到世界各地去招商,直到在蘇州開發區形成一個完整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為止,這樣就極大地降低了交易費用,提高了效率,形成了“馬太效應”,促進了蘇州開發區電腦產業的發展。

我們國家目前在高科技領域和基礎科學領域一直處於落後的地位,像藥品、電子產品、汽車製造技術等許多領域都還缺乏創新的能力,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這種情況有許多原因,但是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技術支持環境,就是說在一國之內、一省之內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高效的技術、資金、信息、人才積聚的環境。

同樣一個高端產品的研製,在美國如果需要3年,在中國可能就需要5年甚至8年。這不是說我們的科研人員沒有實力,不賣力氣,也不是國家不給予資金的支持。而是技術環境不成熟。

中國的高科技產業落後,技術環境不成熟,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沒有形成產業積聚的效應,沒有形成產業積聚的能量。

比如我們研究一個高科技的產品,其中需要一種特殊鋼,要耐高溫、抗摩擦、耐疲勞,但是中國現有的市場上找不到這種鋼材。所以就要到國際市場去尋找,而技術研究部門又缺乏國際采購的渠道和經驗,又沒有進出口權,這就需要尋找進出口商,等一切都萬事具備了之後可能一年兩年都過去了。等需要的東西找到了,可能又需要什麼其他的稀缺材料。技術支持能力的低下,使我們的高科技產品總是落後於世界的需要和潮流。等我們的東西出來的時候,相同的技術早已經鋪天蓋地了,早已經事過境遷了。

1999年,我曾經到美國考察空氣自動監測儀器。他們的工廠坐落於美國西部的丹佛,可以說那裏並不是一個很先進、很繁華的地區,但是那裏卻形成了美國高科技的產業群。他們的空氣自動監測儀器公司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工廠,隻有自己的研製人員、營銷人員和組裝人員。研製人員每研製出一項新的技術、產品,在極短的時間裏就能夠在市場上尋找到需要的材料、信息,然後就試製出自己的樣機。這個時候,公司就開始以最快的速度依靠發達的商業環境,將相關的材料在世界的範圍內發布招標廣告,尋求加工零部件的生產商。一個設備可能有十幾家或者幾十家的配套企業,這些企業隻要根據發標公司的圖紙和要求生產零部件就可以了,至於這些零部件幹什麼,他們根本就不需要知道,還有效地防止了技術的擴散。

我去的那家公司,在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一共有13家企業為他們提供配套服務。他們的全自動空氣監測係統占據了全世界同類產品的半壁江山,但是公司的規模很小,隻有50幾個人,效率極高,效益也極好。他們依托的是什麼呢,就是高科技產業的高度集中,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

如果我們的基礎工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形成了產業積聚的能量,我們的技術支持能力就會極大地提高,交易成本會極大地降低,交易效率會大大的提高,這樣也就相應的提高了高科技產品的競爭能力。現代社會競爭的主要就是速度。任何一個新興的產業、技術、產品都不可能長時間獨步世界舞台,各領風騷三五年而已。速度在競爭的年代裏顯得異常重要。

最近,我們的輿論和媒體一直在探討我們成為世界加工工業中心的話題,我認為,隻有當製約我們科技發展的材料工業、加工工業、設備製造業在國內形成產業積聚能量,產生產業積聚效益的時候,我們的高科技水平才有可能騰飛,才可能在世界上擁有自己的位置,我們才有可能成為世界加工工業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