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想要買一雙鞋,臨走的時候預先量好了自己腳掌的長度,但是他到了市場的時候卻忘記了量好的那個尺寸,於是他隻好回去取那個量好的長度。可是等他再次來到市場的時候,市場已經沒人了,它的鞋終於沒有買成。這時就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一試呢?”鄭人回答:“我寧願信我的尺子而不相信我的腳。”
韓非子的這個寓言的確有一點讓人捧腹,看上去那個鄭人也的確有一點迂腐。但是這寓言在當時也許是那樣,如果用現在的眼光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寓言,再作更深一點的思考,你也許就不會像先前那樣來理解了。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鄭人量好的尺寸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鞋號,當時的鞋子當然沒有鞋號,如果有鞋號鄭人就不用脫褲子放屁費那二遍事了。古時的鞋子穿起來是相當麻煩的,還要纏又臭又長的裹腳布,鞋腰又特別地高,就像現在的靴子,鄭人的腳又特別地臭,也許還有腳氣,鄭人當然不願意麻了麻煩地脫來脫去,所以他就用尺子事先在家把腳的長度量好。將自己量好的長度與鞋攤上的鞋子一對比,大小合適就可付款拿鞋,多麼瀟灑,又免去了多少麻煩,交易變得非常簡單、容易、快捷。
回頭再看現在的人,假如我們出差,夫人讓你給帶回一雙鞋,現在的鞋有現成的尺碼,你不需要帶你夫人的腳出差,你也不需要帶一把尺子,你隻要記住你夫人的鞋號就可以了。其實我們平時到商店買鞋也不可能用腳去挨個適每一雙鞋,我們首先關心的是鞋號,而鞋號其實不就和鄭人手中的尺子是一個道理麼。隻不過鄭人的觀念有點超前罷了,如果這個鄭人再聰明那麼一點點,也許那時他就發明了鞋號,獲得一個專利都說不定呢!
我們現在對所有的商品都製定了生產標準,這些標準依靠國家的強製力做保證。比如鞋號,它作為腳的大小的一種尺度,就是依靠國家發布的標準來實現的,所以我們沒有人,也沒有理由不相信這個標準。而且,這些標準的作用就是非同凡響,我們有了鞋號如果我們穿了漏腳趾頭的襪子,或者有腳臭的毛病,我們就可以不脫鞋也能買到合適的鞋,或者本人不到場我們也可以買到鞋,真是方便透頂,準確異常。再說了,如果沒有這些標準的話,女人到商場去買內褲、買文胸怎麼辦?總不能當著大家的麵試一試吧?
而且在消費全球化的今天,商品的標準已經走出了一國之門,走向了世界,無數商品都是通過國際標準化組織製定、頒布和實施的。你不執行你就要受到市場的懲罰,你就要有所損失。
標準是根據人們的需要製定的,由於標準的實施,人們的分工和協作就變得更容易了,人們隻要按著標準生產就可以了,商品生產出來一定能夠和對方配套的商品合適地匹配,滿足人們的需要,減少交易的成本。
也許人們這些所作所為都是受到了鄭人買履的啟發。但是,現在有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卻不是從方便和減少交易成本的需要出發,撇開國際上通行的標準不用,而是另起爐灶,閉門造車,車生產出來之後根本無法在其他國家跑,隻能在自己的國家或者地區裏跑。這就和鄭人設想的初衷相背離了。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一種很“禮貌”的、很“名正言順”的限製,是一種“借口”。
比如前些年推行的9001產品質量認證標準,世界範圍內的很多發達國家都明確要求,所有進入該國的商品其生產企業必須通過這項標準的認證,否則無論你的產品質量如何過硬,都無法進入該國市場。9001產品質量認證標準初到中國的時候,國內的很多企業並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很多國有的大型企業都沒有開展這項工作,沒有通過認證,結果出口產品在國外紛紛被退貨,給企業和國家都造成了非常重要的損失。這種通過某種技術標準或規範的實施而阻礙商品正常貿易往來的手段,人們稱之為技術壁壘。雖然人們通過認證就可以通過這種“壁壘”,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進出口企業都能夠通過這種認證的,而且這種標準的認證門檻是非常高的,不僅有很高的資本、技術的投入,而且還要付出昂貴的時間成本,所以這個標準的實施使很多外向型企業紛紛倒閉,使發達國家的企業利益受到了保護。明明是按著標準生產的鞋子,鞋號、大小、麵料都達到了標準的要求,但是人家就說你的鞋子沒有通過9001產品質量認證,他們和“鄭人買履”不同,在鄭人買履的故事裏,鄭人手中的“尺子”是為了大家用起來方便而發明的,而發達國家手中握著的這些個“尺子”卻是專門為了使大家不方便而發明的。同樣是“買履”,我們總是善意地為別人想,但是別人學會了我們的方法,卻掉過頭來控製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