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國家又在憑借其科學技術的優勢,以環境保護和人類共同健康為目的,通過立法和技術法規,對國外商品進行限製,在國際貿易的通道上築起了一道美麗的綠色壁壘。這就是ISO14000環境保護認證標準。
這個標準一出籠,日本的一些企業立刻行動起來,因為他們也吃過9001產品質量認證的苦頭,知道這“尺子”的厲害,在整個日本的企業界立刻掀起了一個ISO14000環境保護認證的高潮,隨著日本本國的認證,日本在海外的合資、獨資企業也開始認證工作,我國企業界受到日本合資、獨資企業的影響,對此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紛紛開展認證活動。但是,仍有很多沒有通過認證的企業,或者通過了認證,而實際生產過程中沒有達到標準的企業,他們在貿易過程中身受其害。
曾經有報道說:華東的一家企業的服裝出口到歐盟,在接受檢驗的時候,因拉鏈上邊的油漆含鉛量超標而被退回,損失了幾百萬元人民幣。2001年,中國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的雞肉被檢測出其中含有被禁止使用的激素,從而被禁止出口,全部被退回,很多生產企業被迫破產。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橫在我們麵前的貿易保護的大牆被推倒了,但是由於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強勁,產品質量也不斷提高,而生產成本又非常低,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很多國家和地區在關稅壁壘逐漸降低,非關稅壁壘也相繼拆除的情況下,國際上逐漸開始使用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的手段對貿易進行保護了。
貿易使兩個國家的生活質量都相應的提高,但是這種提高在一國之內的不同利益集團內的分配是不均勻的。對進口商品來說,進口商品的消費人群是受益者,進口商品同類的商品生產者是受損者。對出口商品來說,出口商品的生產商是受益者,消費出口商品同類商品的消費者是受損者。而對消費者來說,他們是分散的,他們的利益被分散了,他們的力量也被分散了。所以生產者常常會形成有力的拳頭給國家施加壓力,給社會施加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國家就會被迫對這種行業采取妥協,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看來,我們在進出口貿易方麵需要做的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啊,一道牆拆除了,馬上會有一道新的牆體被建起來,一道牆比一道牆堅固,一道牆比一道牆美麗。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練就自己的本領,或者穿牆而過,或者乘飛機飛躍過去,或者多準備一些梯子跨越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