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討伐桓玄(五)(2 / 2)

頭天在青州刺史府內,主薄孟旭就對刺史桓建議去郊遊踏青,順便打打獵。劉道規和劉毅等人緊跟著起哄,桓弘一看屬下們這麼熱情,便答應了。這天劉裕舉事,孟旭、劉道規、劉毅等人領著五六十人騎馬叫開了桓弘的府門,說是同刺史大人說好了的,今天出去打獵。可能是桓弘早有吩咐,守門的兵丁居然放行了,幾十人一路輕輕鬆鬆地進了桓弘的府邸,此時的桓弘正在吃粥,身邊也沒有幾個侍候的人,劉毅等人一看到桓弘,二話不說,一刀斬了。桓弘一死,劉毅幾個北府軍老人就輕鬆接收了廣陵的軍兵。

京口的劉裕剛剛才控製了城池,桓修手下的司馬刁弘就率領了嫡係人馬前來攻打京口。劉裕拿著那假造的聖旨,站在城門上就對來犯的敵軍喊道,“江州的郭刺史早已決定擁戴尋陽的皇帝反正(桓玄把晉安帝遷到尋陽,由江州刺史郭昶之看管),我們奉聖,隻訴桓玄一黨,跟其餘的人沒有關係,桓玄的首級現在已經掛在大航(建康城南朱雀橋)橋下,難道你們不是大晉的臣子嗎?今天到這裏是想幹什麼?”

下麵的刁弘等人聽了,麵麵相覷,居然就此退走了。其實劉裕靠的不是那張假聖旨,而晉朝司馬家一百多年統馭天下的威望,已是深入人心。而所謂的桓楚帝國如今隻不過才建立三個月,說不定有的地方還不知道天下已經改朝換代了。

等到劉毅率領廣陵的人馬一到,兩軍合兵一處,劉裕就命劉毅把在京中的刁弘一家人全給殺了。不僅是為了不給後方留一個定時炸彈,更重要的是劉裕要報以前被刁家欺負之仇。劉毅以前也是混京口的,刁家人在京口一向霸道不講道理,對於這等橫行鄉裏的豪門,劉毅對劉裕的決定那是舉雙手讚成。

既然劉毅已經到了京口,但是曆陽的諸葛長民卻沒有按時到達,劉裕就知道曆陽那邊肯定是失敗了,劉裕擁京口、廣陵兩鎮之兵,也不過千餘人,與桓玄的力量對比實在太過懸殊,但此時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隻是現在有一個問題不解決,劉裕還有點脫不開身,要說帶兵打仗,劉裕可是一把好手,可是這造反不僅僅是帶兵打仗的問題,還有人心的安撫,軍械糧草的準備,受傷的兵丁怎麼處理,立功的兵丁還要獎賞,哪一項都不容忽視。以前他是朝廷的官兒,這一切自有專門的人來負責,現在劉裕可是在造反,哪有閑工夫管這些瑣事。所以,忙了一整天的劉裕終於發現,自己要找一個秘書了,還得是一個稱職的秘書才行。

何無忌在京口呆得比較久,有什麼人才問他應該最清楚。何無忌想了一下就說,“要說這合適的人選嗎,還真有一個,那就是劉穆之。”

劉穆之何許人也?首先他是個窮人,再有就是肚量大,專門喜歡到大舅子家蹭飯吃,最後是博學多才,在處理內政上是一把好手,曾經做過琅琊內史江敳的主簿。

劉裕把人請到後,就開門見山說了一句,“現在義軍草創,需要一個有真才實學的內政人才替我管理好後方。你行麼?”劉穆之見他省略了禮賢下士的禮節,自己也就省略了矜持和謙遜了:“現在的京口鎮,應該沒有人比我更合適的。”

劉裕高興地撫掌大笑,“有了先生,我們的事業肯定會成功。”(《資治通鑒。一一三卷》)

劉裕得了劉穆之,就好比劉邦得了蕭何,劉備得了諸葛亮,這就是賢臣得遇良主的典範,他們兩人在以後的日子裏一直合作無間,劉裕帶領軍隊在外麵開疆拓土,而劉穆之就幫他管好朝廷裏的大小事務,簡直是史上最有名的君臣搭檔之一。隻可惜劉穆之死得早,而且死得很不是時候,恰好是劉裕攻取長安的關鍵時段。若他沒死,或者沒在那個時候死,這中華曆史上就沒有南北朝了,也無須等三百年後才由得隋朝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