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劉裕的不敗威名,或許是劉裕的官位最高,也是這次北伐的最高負責人,下麵的人最後都同意了劉裕的進兵方案。
而得到晉軍前來攻打的消息後,南燕的朝廷裏對於交來要作戰采取什麼樣的措施也展開了文學的討論,以前一直是慕容超寵臣的公孫五樓此時倒是表現得像個狗腿子的模樣,提出了上中下三條建議,“晉朝的軍隊乃是輕裝上陣,方便速戰速決,所以我們不應該與他們正麵作戰,應該據守大艦山的險要之地,拖延時間,把他們的銳氣消磨掉,然後再挑選精壯的騎兵二千人就可以抄小路去往晉軍的後方,斷了他的糧道,再讓段暉率領他的軍隊沿著山地向東進軍,在晉軍的後背攻打他們,這是最好的辦法。”
“其次就是讓各地的郡守依靠險要自守之外,再根據自身的需要,留下足夠的糧食,剩下的全部給燒了,就是田裏的莊稼也要割了,這就是堅壁清野之策,這樣來犯的晉軍沒有地方補充給養,求戰又找不到門路,一個月之內我們就可以控製他們的生死。”
“第三條下策也是最不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們放進大艦山,等他們筋疲力盡出山的時候,我們再一舉進攻。”
公孫五樓的三策一出,南燕的大臣們不是選上策就是選中策,因為就此時來說,這是最省力且最有效的辦法,但這時候的慕容超卻犯渾了,也可以說是自信心爆膨,不把別人放在眼裏。
他對大臣們說,“今年吉星籠罩在我們三齊大地之上,有上天保佑,我們甚至有可能會不戰而勝。就當前的形勢來看,敵軍遠道而來,勞師遠征,肯定是疲憊不堪不能持久,但我們大燕國卻擁有五州之地,麾下擁有上萬精銳騎兵,而且國富民強,下麵的田地裏種滿了糧食,以我們如今的優勢,難道還要害怕那小小的晉軍步兵嗎?用得著自毀良田,強遷百姓?不如放他們入大艦,等他們出了山林地帶,就是平原,到時我們就集中全部的精銳騎兵去狠狠踐踏他們的步兵,我要讓劉裕在我手下栽一個大大的跟頭。”(《資治通鑒。一一五卷》)
其實對於劉裕放棄自身的優勢,不從水路上過,南燕君臣心裏還是很疑惑的,因為南燕在梁父和莒城這兩個地方布置了大軍,桓溫當年就是從梁父這裏過的,隻要劉裕從這兩個地方過去,那肯定是一場死戰,對於南燕來說自然是大大的好事,可是劉裕偏偏選了最難的方法,過山林,踏險關,這也從側麵說明了劉裕不按常理的出牌方式打亂了南燕的布署。
等到南燕接到劉裕棄船上岸的消息後,劉裕已經循著山路上往廣固的方向趕了,所以梁父與莒城的伏兵就失去了它的效用,就算是現在率領騎兵跑到劉裕身後去追趕,也隻是看著他的背影吃灰罷了,而且在山林中,騎兵的速度還沒有步兵來得快,來得方便。
南燕的朝中大臣們苦苦勸阻,可是慕容超卻是鐵了心要把劉裕放過來,慕容氏的一位老王爺桂林王慕容鎮也不知道是仗著自己的輩份高還是怎麼的,他對自己的老朋友韓卓就說,“陛下不肯出兵迎敵,把敵人擊退,也不同意把百姓遷走,堅清壁野,反而要把敵人請到家門口來,坐在家裏等敵人把自己給圍了,那不是跟漢末的劉璋一樣了嗎?眼看這國家就要亡了,我身為慕容氏的子孫,也隻有一死,但是你卻是漢人,說不定將來也要像吳人一樣斷發紋身了。”
這種明顯打慕容超耳光的話很快就被他知道了,慕容超這時也不顧他是宗室元老,馬上讓人把他打入天牢,這罪嗎等朕勝了劉裕再和你清算。慕容超在朝會結束後就下令把梁父與莒城這兩個地方的軍隊全部撤回廣固,同時還加固都城的防務,嚴陣以待。
其實慕容超的心中可能有一個想法,隻是沒有同大臣們說罷了,免得大臣們說他是不自量力什麼的,當年的桓溫北伐時不就是敗在先祖慕容垂手上嗎?隻是桓溫最後卻逃回了建康城,殊為可惜,劉裕現在率領的也是步兵,隻要放他們入了大艦山,來個關門打狗,他們就沒有後退之路,在我大燕鐵騎的衝擊之下,這劉裕也就不用回去了。說不定我的功績將來會超過伯父慕容垂。慕容超心裏有些得意地想著,將來勝了劉裕之後應該怎麼清算那些和自己唱反調的大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