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以司馬休之一向的官聲和政績,再加上司馬休之做事一向有板有眼,渾身沒有絲毫破綻,劉裕是找不到他的什麼錯處來的,畢竟他給人的感覺一向就是一個老好人,不管上麵坐的是哪位老大,老大說好,他也說好,老大說鼓掌,他絕對使勁地拍,還要把個手掌拍得通紅來表明他支持老大的心意。
可是老子會做人,不代表兒子也會做人。司馬休之的長子司馬文思從小就過繼給譙王司馬尚之,一個從小就封了王的小孩子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了會連累父母家人,這句話司馬休之肯定是沒有放在心上的。
司馬文思,史上記載他的性格凶暴,經常性地做些犯法的法,還喜歡亂殺人,尤其是喜歡遊獵,鬥雞走狗那更是家常便飯,並且他還有一個極其特殊的愛好,那就是他如果看到哪家的墳墓上長滿了野草又沒人清理的話,他會很樂意幫這個忙的,倒也不是什麼挖人墳墓之類的活計,而是他喜歡把那些墳墓上的野草一把火燒了,一個皇室親王居然喜歡燒人家的墳墓,這種事說出去肯定是不好聽的,所以每次有傳言流出,他都會被禦史彈劾,隻是他運氣好,這些年朝廷裏麵一直都是城頭變換大王旗,也就沒有什麼人理會他這點小錯。
或許是小時候看多了什麼戰國四大公子之類的書藉,所以他長大之後,居然要學著別人養什麼士?其實說白了就是聚集一夥江湖上的好漢或是什麼武林俠客做自己的門客,平日裏好事不做,專門惹事生非,打架鬥毆,這可是一個天上送來的耙子啊,劉裕如果不射他兩箭,那他也就不叫劉裕了。
根據史料記載,就在義熙十年(注:公元414年)三月,建康城發生一起殺人案,肇事者正是司馬文思和他的那幫門客,或許對於以前的司馬文思來說,這隻是小事一樁,不用他廢什麼話,自然也會有人幫他了結此事,可是此時劉裕正在想辦法抓司馬休之的痛腳,這天上送上門來的把柄把個劉裕樂得哈哈大笑。
不久,有關方麵的司法機關就把這件事以奏折的方式報上朝廷的尚書台,此時的尚書台大佬正是錄尚書事劉裕,一見奏折送到,朱筆一批,主犯司馬文思係皇族,身份貴重,至於那些助紂為虐的小人物就全部殺了吧。然後,劉裕立即把這個處理意見送進皇宮,讓安帝司馬德宗簽字蓋章,安帝一看,這個劉裕還是很會做人的嘛。玉璽一蓋,這件事就蓋棺定論了,誰也翻不了案了。
遠在江陵的司馬休之一聽說自己的寶貝兒子犯了殺人罪,馬上八百裏加急送來一封辭職信,信上表明都是自己沒有教好兒子,才會導致兒子如今犯下大罪,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也,他願意替兒子贖罪,放棄荊州刺史的官位。或許這次司馬休之終於明白了是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讓自己兒子惹事了,他才願意棄官免災。
可是司馬休之雖然自請辭職,這答不答應還要看朝廷和劉裕的意思,或許在劉裕的心中,司馬休之還是一個懂事的人,知道進退,自己當初給他兒子留了一命還是沒有做錯的。劉裕也準備順手推舟就這麼算了,隻要荊州刺史之位到手,他也不願意亂殺皇族,畢竟殺皇族的這個口子一旦開了,那就要一直進行下去,可是現在後秦還沒有討伐,他也不願意讓朝廷大亂。
盡管司馬休之有退位的心思,劉裕也有讚同的意思,可是皇室和朝廷這時不同意了,皇室指的是司馬家,朝廷指的是世家,當今天下十幾州的刺史太守大部分都出自北府軍,再加上劉裕自己掌握了軍政大權,說他是朝廷第一人也不為過,好不容易皇家才讓司馬休之當上了荊州刺史,讓皇家在地方上有了一塊地盤,他們能夠這麼輕易的讓出去嗎?至於世家們和皇族的想法也差不多,那就是必須要有人來製衡劉裕,不能讓他的權利無人能製,不然將來又是一個桓溫,不…應該說劉裕現在就是另一個桓溫了。
劉裕這時候就怒了,老子好不容易發一回善心,不想拿皇族開刀,你們卻非要逼老子大開殺戒,好,這是你們逼老子的。劉裕想了半天還是覺得不應該草率行事,所以,他親自寫了一封信,然後派人把司馬文思和這封信送到了江陵,信上大概是說,你既然覺得自己沒有教好兒子,那麼我現在把你的兒子給你送來了,你教兒子去吧,現在我給你兩個選擇,要麼你就自己自動讓位,要麼你要就殺了自己的兒子,大義滅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