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橋還是普林西普橋
刺殺了斐迪南夫婦之後,普林西普及其同伴共7人都被薩拉熱窩警察當局抓獲。同年10月,薩拉熱窩法院對他們對審判。兩人無罪獲釋,普林西普和另外四人被判有期徒刑。其中,普林西普雖然是謀殺的主犯,但因不滿20歲隻是被判刑20年。入獄後不久,普林西普患骨結核,動過手術也未能治愈,1918年4月28日死在監獄裏。普林西普死了幾個月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結束。然而,對普林西普們功過是非的不同評價及其背後的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在很大程度上通過橋名的變更而延續著。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同時,巴爾幹半島上誕生了第一個除保加利亞人之外所有南部斯拉夫統一國家,開始時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雖然是多民族國家,但是,塞爾維亞人在這個國家卻處於主導地位。正因如此,1920年,刺殺斐迪南的普林西普成了塞爾維亞的愛國主義英雄,他的屍骨也被遷入薩拉熱窩的榮譽公墓。為了紀念他的壯舉,拉丁橋更名為普林西普橋。不過,由於大塞爾維亞主義在這個王國中盛行,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重心是維護塞爾維亞人的利益,而社會地位最低的就是波黑穆斯林。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雖然與塞爾維亞並列,但在宗教文化上屬於西方,即信奉天主教。所以,給予普林西普如此殊榮並非各民族的共識,甚至還有很大分歧。南斯拉夫王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意法西斯肢解後,一些克羅地亞人甚至在德意的支持下屠殺塞爾維亞人。在這樣的背景下,薩拉熱窩一切與普林西普有關的曆史痕跡都被清除了,普林西普甚至成了叛國者。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除保加利亞之外南斯拉夫民族重新統一,建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但是,南聯邦仍存在著各民族事實上的不平等和對統一國家的認同問題。比如,塞爾維亞在很大程度上仍在主導著國家生活,穆斯林等所謂少數民族仍受著不公正的待遇。或許就是為了增強對統一國家的認同度,1977年南聯邦政府決定,在這座橋的西北角上樹起一個紀念碑,當年他埋伏的地方安放了一塊用水泥澆築而成的腳印印模,據說這雙腳印就是他當時留下的。有的文獻說,印模旁邊的銘文是:“正是從這個地方,普林西普用槍聲表達了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多少世紀以來對自由的追求。”然而,由於民族問題的複雜性,這座被強化了“普林西普含義”的石橋依舊打不開各民族的心結。
果然,到80年末90年代初,當大多數東歐國家都以和平的方式改變社會製度的時候,南聯邦卻烽煙四起。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於1991年宣布獨立,塞爾維亞和黑山於1992年組建了南斯拉夫共和國聯盟。在這種背景下,1992年,穆族和克族主導的議會也宣布波黑獨立。但是,塞族卻在南聯盟的支持下宣布成立塞爾維亞共和國並試圖武力方式從波黑分離出去,與南聯盟,波黑戰爭由此爆發。薩拉熱窩是波黑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塞族武裝居高臨下包圍了薩拉熱窩,打死了許多穆斯林,也炸毀了不少清真寺。作為報複行為之一,穆斯林破壞了普林西普橋頭的紀念物,那個印模也不知了去向。如今,它的複製品陳列在橋頭馬路對麵的那個1878~1918年薩拉熱窩博物館中的一進門處,上麵提及的那句銘文也變成了這樣的解說詞:“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在此刺殺了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和王妃索非婭”。這座博物館在一幢三層樓把角處的底層,窗上有英文博物館的字樣。說是博物館,其實不大,隻有一名工作人員。裏邊展示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麵,一是1878~1918年波斯尼亞的社會發展及其與奧匈帝國的關係,主要是文字和圖片,也有幾件旗幟和服裝等實物。二是七名剌殺者的照片,剌殺地點示意圖和當時使用的手槍。三是斐迪南夫婦訪問薩拉熱窩的一些照片和與真人大小的蠟像。1995年戰爭結束後,根據代頓協議,波黑成為一個由穆克聯邦和塞爾維亞共和國兩個分治實體組成的統一國家,薩拉熱窩大部分為穆克聯邦控製。普林西普橋又改回拉丁橋的老名,需要注意的是,而這時的波黑與西方的關係已經非常密切了。
薩拉熱窩和米利亞茲卡河上的這座橋就是一本厚厚的世界文明史,講述它們的交彙與衝突及其原由。看過之後,你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