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些年之後,由於情緒化的政治躁動漸漸消褪,由於前南地區的衝突和戰爭在各族民眾心靈和肉體上造成重大創傷,還由於由南聯邦分裂而來的國小力微的國家或發展緩慢或在國際舞台上難有作為,於是,趨於理性的前南地區的民眾開始懷念原本比較強大和富裕的南斯拉夫,因而也懷念起它的締造者和維係者鐵托。爭吵了多年之後,鐵托紀念中心和老博物館保留了下來,前來瞻仰的人又逐漸多了起來,特別是在5月4日和25日。2010年5月25日是鐵托誕辰118周年。據媒體報道,在這一天,原南聯邦六個共和國的幾千民眾來到鐵托墓前獻花。為了表達對鐵托的懷念,他們有的人舉著原南聯邦的國旗,有的戴著紅五星帽子,有的係著少先隊紅領巾。不僅如此,克羅地亞重要港口城市裏耶卡、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裏、黑山首都波德哥裏察和波黑首都薩拉熱窩還像80年代那樣舉行了火炬接力,最後將拉力棒送到了鐵托墓前。當然,在整個前南地區,這些人是微不足道的少數,他們的舉動也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他們隻是在更大程度上表達了對自己的現狀和國家的現狀的不滿,向往的是曾經統一和強大的南斯拉夫國家。
鐵托的中國情結
對中國人來說,東歐國家老一代的領導人中名氣最大的大概非鐵托莫屬。1975年,毛澤東在接見南聯邦執委會主席比耶迪奇時,讚賞南斯拉夫奉行的不結盟政策,說鐵托“是鐵,不怕壓”。
在東歐國家老一代的領導人中,鐵托是對中國情結最深的。在鐵托紀念中心裏有一個很大房間,擺放著一套比較新的中國明清式家具,它是鐵托生前的會客室,這或許從一個側麵顯示了鐵托對中國的特殊情感。盡管在反對蘇聯的大黨主義和大國主義等方麵有一致之處,可由於對蘇聯式社會主義認同上的差異,鐵托及其領導的南斯拉夫和南共聯盟長期成為中國黨批判的對象。特別是在50~60年代,在一些中國人的眼中,鐵托和南斯拉夫背叛了馬克思主義而搞修正主義,放棄了社會主義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麵對中國黨的做法,鐵托感到委屈甚至有時表示憤怒,中南兩黨和兩國關係也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是,鐵托和南共聯盟幾乎從不回應中方。這其中的緣由要複雜得多。其一,中南兩黨、兩國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其二,中國黨批判鐵托、南共聯盟和南斯拉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或“指桑罵槐”,實際針對的是赫魯曉夫、蘇共和蘇聯。其三,如果不考慮方式和目的的話,中南兩黨在反對赫魯曉夫的大黨主義、大國主義方麵是一致的。由於中國黨的批判對南斯拉夫的直接傷害不大,由於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還由於70年中國逐漸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1970年兩國恢複了大使級外交關係,毛澤東也開始稱讚鐵托。在這種背景下,致力於不結盟運動的鐵托也更加關注中國。1977年8月30日,時年已85歲高齡的鐵托來華訪問,受到了中國黨和政府隆重的接待。鄧小平後來對南斯拉夫人說,50~60年代時,“我們自己也犯了一點指手畫腳的錯誤”,“後來鐵托同誌打開了兩黨關係的新局麵,是他先到中國來訪問”。當時,“我是以老戰友的身份和鐵托同誌見麵的。我們談得很好,達成了共同的諒解,過去的事情都不談了,一切向前看。”鐵托訪華一年後,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對南斯拉夫進行了友好訪問,同樣受到了隆重接待。
鐵托墓、列寧墓實際上也成了一種社會現象。長眠於裏麵的主人無論被懸在天空還是被拋落在地下或者回歸於常人,都不過是一個時代的標識之一,合在一起則展示了社會的非線性發展。圍繞鐵托墓發生的故事,也都不過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個的結點。世人對它們的審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所處的時空位置,沒有也不可能是鎖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