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產學研園融資問題思考
高校財務
作者:陳茜 梁勇
【摘要】當前,部分示範性高職院校產學研園融資過程中麵臨著財政性科研投入不足,學院自籌經費有限及民間資金引入困難等多重現實困境。文章指出政府、企業、學校作為園區運行的首要利益相關者應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在成本分擔基礎上建立科學有效的融資體製,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學研園;利益共同體;融資體係
近年來,高職教育在新一輪教育體製改革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部分高職學院以國家示範性院校建設為契機,實現從規模式外延擴張向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及社會服務能力為標誌的內涵式發展戰略轉變。創建產學研園,成為後示範時期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舉措。如何構建及完善多元化融資機製,突破園區項目資金瓶頸,實現產學研園健康持續發展,成為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高職產學研園涵義
產學研園是指依托高職院校人力、智力及技術等資源,在校內外一定區域,由院校為絕對主體,政校企三方共同參與,聯合實施科技研發、企業孵化與成果轉化的園區。與研究型大學相比,高職產學研園集成了大學科技園、孵化園、產業園的特性,同時又具有自身獨特的功能定位:它是以園區的形式形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滿足學生實訓、頂崗實習、創業就業等多種訴求。產學研園是新時期高職院校實施產學結合、協同創新的需要,是鞏固示範成果、實施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職教育要在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緊貼區域經濟發展脈搏,培養大批服務於行業及地方經濟的適需人才。以產學研園為平台,構建多形式的“利益共同體”,能夠有效地滿足政校企三方利益訴求,通過彼此資源整合,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二、高職產學研園融資現狀
基於公共產品理論:高職產學研園既不是純粹的公共產品,也不是純粹的私人產品,而是兼具二者特點的準公共產品。園區所具有的“實訓創業”與“孵化培育”的雙重屬性決定院校亟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融資體製,根據受益情況在不同主體之間進行成本分擔。現階段受市場外部性及自身融資能力影響,項目融資過程中呈現出若幹新的特點,同時也麵臨著各種現實困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麵。
(一)財政性科研投入總量偏低
資金是園區存在和發展的首要條件及基本保障。部分高職院校通過“創示範”率先獲取國家財力的優先支持,但基於年度預算經費核撥及單位執行情況來看,僅能維持最基本的日常開支。高職院校內部會計環境不成熟、生均培養成本不斷上升、內部控製失效導致教育資源利用的低效。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層次、類型學校科研實力存在較大差距導致競爭性科研資源配置缺乏公平與合理性。一方麵,高職院校難以獲取經常性科研經費撥款;另一方麵,各類一次性課題經費申報也困難重重。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科技平台創建等大型科研專項撥款隻能成為個別研究型高校的專利。
(二)現有籌資方式粗放單一,增量空間有限
現階段,高職院校融資結構基本是以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為主的“二元”收入結構及巨額的銀行債務為主要融資渠道。其中: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屬於單位內源性資金,具有低成本、低風險特性,但增量空間有限。如國家對高職院校財力投入為有限增長,學費收入總量受院校招生規模、教育收費標準、學生欠費率、教育資助體係完善程度、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諸多不可控因素影響。另外,高職院校普遍缺乏對市場化融資方式的運用,受融資偏好度影響,傾向於采用向金融機構貸款的方式滿足學校短期內的資金需求及資本投入。相對於學費收入等內源融資方式,銀行借款存在融資成本高、財務風險大的特性,會對單位現金流量產生影響。目前,教育部、財政部已出台相關政策,嚴格控製高校新增貸款並采取多項措施幫助高校化解債務風險。可見,高職院校妄圖通過新增貸款的方式籌集園區項目建設資金不具備現實可行性。
(三)民間資本難以引入
民間資本籌集是當前高職院校最具發展潛力的融資方式。積極而廣泛地吸收民間資金,對於緩解公共財政壓力、促進高職院校科技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民間資本難以引入高職院校的因素主要來源於以下幾方麵:其一,高職院校自籌經費能力弱,對財政性經費撥款依賴度過高,自我籌資意識不強,不重視、不懂得運用市場化手段吸引民間資金。其二,傳統產學結合模式所建立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由於缺乏政府的高度介入而未能建立有效的成本分配及風險分擔機製,企業難以在原有實訓體係中獲得預期收益,也不願承擔過高的投資風險,校企合作過程中“校熱企冷”的局麵長期得不到改觀。其三,一些處於孵化期、具有成長潛力、投資風險高的中小企業,自身規模較小,經營風險大,信用度不高,銀行不敢為這類企業提供更多的借貸資金。融資難、融資貴成為製約中小企業入園創業的瓶頸。其四,社會對高職類院校捐贈總量相對較小,且存在地域差異。高職院校自身又缺乏完善的教育經費捐贈體製,導致捐贈收入總量偏少且缺乏穩定性及廣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