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朋好友常會問我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你把紅酒叫成葡萄酒?”還有恍然大悟的:“原來你寫的葡萄酒就是紅酒啊!”我曾經麵試過一個法國人的中文,那小夥兒還特別地強調,“我知道中國人把葡萄酒叫作紅酒”,以表示自己對中國葡萄酒文化的了解。可以看得出來兩國的廣大群眾對這兩個詞有多糾結。
其實紅酒就是葡萄酒的一種,20世紀90年代的法國悖論,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牽頭探究為什麼法國人天天吃高脂肪的食品還是那麼健康,研究出來的原因是他們天天喝的紅葡萄酒有益健康,從此紅葡萄酒在亞洲走紅,紅到掩蓋了其他種類的葡萄酒,加之有對應的白酒,紅酒叫起來也朗朗上口,於是群眾就把葡萄酒認成了紅酒——像文曲星一度成為電子詞典代名詞,紅酒也成了葡萄酒的代名詞。
豈不知葡萄酒按顏色分還有紅色的紅葡萄酒,淡黃的白葡萄酒、桃紅色的桃紅葡萄酒,當國際葡萄酒文化逐漸進入中國時,也帶來了些許的困惑:其實求學的很長時間裏我們都把各種電子詞典叫作文曲星,直到更多品牌的電子詞典出現;那麼隨著葡萄酒文化的深入傳播,其他種類的葡萄酒消費增多,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紅酒隻是紅葡萄酒的簡稱,而不能代指所有葡萄酒。
那麼,紅葡萄酒的顏色又是從何而來呢? 知道這個原理您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紅葡萄也是可以做白葡萄酒了。
白葡萄兩種釀酒葡萄,葡萄中給葡萄酒帶來顏色的物質都存在於葡萄皮中,這樣就決定了做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兩個基本工藝:帶皮發酵、不帶皮發酵。
紅葡萄酒是帶皮發酵的:在葡萄分揀、破皮等工序後,直接把整粒兒的葡萄放到發酵罐裏帶皮發酵,發酵時富含顏色成分的葡萄皮會團成一團浸泡在葡萄汁上部,給葡萄酒“染色”。等發酵過程結束後,再固液分離,把直接流出來的酒汁和剩固體部分壓榨出來的酒汁,分開陳釀,按需采用。
白葡萄酒的發酵是不帶皮的,葡萄甄選後直接進行壓榨,葡萄皮棄之不用,隻用葡萄汁進行酒精發酵,於是葡萄皮中的顏色物質沒有了和酒汁接觸的機會,葡萄酒自然不會變成紅的。所以,紅葡萄也是可以釀造白葡萄酒的,在香檳地區尤為普遍,香檳人喜歡用黑品諾這種黑葡萄做二次發酵的基酒,甚至由百分之百霞多麗這個白葡萄品種釀造出來的香檳在數量上還占少數,會標出白中白“blanc deblanc”以示區別,價格稍高。
講到香檳區,其實他們在另一個葡萄酒顏色大類——桃紅葡萄酒上也有與眾不同之處,他們是法國唯一一個可以將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調配製造桃紅酒的地區,或許因為還有二次發酵的緣故,法國人對這個桃紅基酒的製作放寬了幾分。但是其他地區的桃紅葡萄酒可就不準“紅白配”了,比較常見的製作方法是“流出來的桃紅”:紅葡萄酒大概會浸皮20天,那麼在最初的幾天“上色”不多的時候,就可以放出一部分酒汁做桃紅酒,剩下的酒汁因為數量上的減少,做出來的紅葡萄酒也會更加濃鬱,所以不少酒莊都有自產桃紅葡萄酒自飲,關係好才給你喝。
2012年初春,於波爾多城